摘要:学生的接受心理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学生接受心理尤为丰富,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接受心理中的期待视野因素、情感因素、人格因素等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接受心理语文课堂教学
接受心理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容纳心理。学生的接受心理就是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理解、吸收和容纳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的心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接受,教学将失去依托和生命,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掌握学生接受心理的规律。下面,我们将从期待视野、情感、人格等接受心理的因素来探讨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期待视野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指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任
何读者总是怀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要接受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也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超过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就无法接受;如果与学生的期待视野有距离,学生就会觉得吃不饱。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期待视野恰恰相合,学生才能接受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才会提高。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期待视野。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搞好自己的教学呢?
第一,开展必要的教学调查
开展教学调查是了解学生期待视野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教高中“李白、杜甫的诗歌”单元前,设计了这样一份表格:
表1李白、杜甫诗歌学习情况调查表
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李白、杜甫的著名诗作都比较熟悉,对两人的不同风格也能做简要说明,部分学生已具备了初步阅读李杜诗歌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对李杜所生活的时代还缺乏深入具体的了解,对李杜诗歌的鉴赏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还不强。在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教师也就了解到学生对李杜两位诗人及其诗歌的期待视野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介绍一些唐代,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情况;介绍一些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知识,着重讲“诗歌体裁”、“情与景”、“意象”、“意境”、“想象”等方面的知识;对这一单元的诗歌不作面面俱到的串讲分析,而是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字词、句子的品味,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二,布置和检查预读
教师课前设计预读检查方案,也是了解学生期待视野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比如讲读鲁迅的《药》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鲁迅的生平及对其作品的阅读;1907年发生了哪些大事;鲁迅的写作目的并找出小说的情节线索;对“微风早已停息”一段和“只见那乌鸦……”一句的理解。通过检查预读,就可知道学生对鲁迅生平、对鲁迅文章的理解程度,对当时统治者的残酷,革命者脱离群众,广大民众的落后的现实背景等方面的期待视野。
第三,安排课堂讨论
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讨论是培养学生课堂接受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可把重难点列出,让学生独立思考,参考有关资料,分小组相互讨论。课堂中的你争我辩,互相讨论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而教师在学生讨论中也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利于备课和上课,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心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作业分析
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教师可从作业中总结大多数学生容易出错或还弄不透的知识点,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从而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并在下次上课时进行详细的讲解,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期待视野。
二、情感因素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学生接受心理中的情感因素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就要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语文教师的教法要灵活,要善于从课文所创设的情景出发,借助优美的语言来挖掘真、善、美,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思想、境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情绪受到感染,感情得到升华。这样学生就乐于学习、乐于接受,也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激活了接受者的情感世界,使接受者得到了情感激动和美感的体验,就会使接受者实现情感认同”[1],可以说,学生上课情趣的高低与学生接受程度是成正比的。一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春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学生为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所吸引、所感染,思路很快地进入到课文里所创造的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去,在美的感受中引起情感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学时进行的一个“以情”喻理的过程,如不能“动情”,实难“喻理”。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课,之所以吸引人,很主要的一点,就在于她很注意情感投入,可以说,她是“情感教育”的典范。
三、人格因素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人格是人与人相区别的整体心理结构,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性格。
心理学家Lew认为教师理想的性格,可以帮助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教师和学生性格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的态度,所以可以假定学生的接受心理是教师性格的函数;在情感方面,教师性格与学生接受心理密切相关[2]。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那么教师怎样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接受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归纳出受欢迎教师的12种素质是:(1)友善的态度,“课堂如一个大家庭一样”;(2)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戏弄”;(3)有耐心,“决不放弃一个人,直到你学会为止”;(4)兴趣广泛,“给学生带来课堂以外的观点”;(5)良好的仪表,“语调和笑容,使人舒畅”;(6)公正,“没有丝毫偏差”;(7)幽默感,“欢乐而不单调”;(8)良好的品性,“从不发脾气”;(9)对个人的关注,“帮助认识自己”;(10)伸缩性,“说出自己的错”;(11)宽容,“装做不知道我的愚蠢”;(12)有方法,“我完成任务,竟然没有觉察到这是因为他的帮助。”我国学者调查的结果是;(1)教学方法好;(2)耐心、温和、容易接近;(3)知识广博,肯教人;(4)热爱、同情、尊重同学;(5)对同学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可以看出,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接受心理,从而影响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敬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文学接受中的情感认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2):25- 27
[2]邹本杰于丽琴浅谈教师的人格因素在教学中的影响[J].山东教育科研月刊.1999.1: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