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时代,语文能力内涵的演变催生了媒介素养教育对象的扩张。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有利于让中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为日后成为信息时代的现代理性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以提高语文能力为目标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的道路是一种理性选择。
关键词:语文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中学生
一、时代嬗变赋予语文能力新的内涵
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它以语言操作专门能力为主,是完成言语交际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随着媒介的发展变革,语文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扩展。在早期口语传播时代,语言行为简单原始,还需表情、手势、记号等补充性肢体或人工符号,阅读、写作能力无从谈起。文字的出现使读写成为了可能,但多为精英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让文字信息得到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读写能力逐渐大众化、普及化。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声音和影像信息也得到了大量复制和传播,从过去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语言文字与精美图片、流动影像等多维符号序列交融,听、说、读、写等能力要求有了质的提升。随着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了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能否有效获取信息、正确理解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就成为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和内容。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语文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信息时代,信息借助各种媒介“无孔不入”,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以及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语文能力新内涵,给语文教学和研究开辟了新视角。语言学家李宇明在《语文教育与现代公民的语文能力》中指出,当前语文能力就是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信息,以及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说,今天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适应时代需要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需掌握时代衍生出来的认知能力、筛选能力、辨识能力、阐释能力、运用能力等新的语言交际规范,在学习实践中学会使用一切信息资源,以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的认知、选择、使用能力,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辨析、利用、创作能力,以及运用媒介和媒介信息为自身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充分认知媒介,理性选择、辨析媒介信息,熟练运用媒介进行交流和表达,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的现代公民,即着重培养四种能力:获得媒介的能力、分析媒介的能力、评价媒介的能力和产制媒介的能力。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麦克鲁汉在其“媒介即讯息”论中指明媒介并非是单纯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印刷品延伸了人的视觉,广播延伸了人的听觉,电视延伸了人的大脑,而今“第四媒体”更是人体综合接受信息能力的扩展。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的能力与信息时代赋予语文能力的新内涵实质一致。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对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指导思想上的革新,是信息时代语文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三、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对策思考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90%以上通过媒介获得。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但鉴别和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影响。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到:“为了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有利于让中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为日后成为信息时代的现代理性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和内容。认知目标为:能初步运用媒介知识分析各种媒介现象;了解媒介和媒介组织的运作意图和程序,辨析各种不同媒介运用的技巧和语言;着力培养语言能力,能辨识各种媒介信息,有较好的批判思维。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积极获取有益信息,调节和保持良好的心情,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控制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意识,用发现美的眼睛更好地观察自然、社会和人。技能目标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掌握操作各种媒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利用恰当的媒介方式与人交流和自我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可根据目标分为媒介认知、媒介信息辨识、媒介运用和媒介道德四个方面。
教学形式和方法。当前,要同时在所有中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太现实,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学科渗透”、“必修课程”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单独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将媒介素养内容渗透到中学各学科中实施,如语文、思想政治课、信息技术课等。初中和高中每个学期都应当组织安排媒介素养教育,根据媒介素养教育逻辑体系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教育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知识。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促进者和启发者,通过诱导启发法、情境教学法、师生集体对话法以及质询教学法等非灌输型的形式进行。
教学评价。当前主要通过教师平时测试和学期末学校考试或考查来实施。在平时测试中,可对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态度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同学协作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在学期末学生完成媒介素养教育系列模块学习任务后,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和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此外,在实际情境教学中,也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渗透于教学与学习的各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学校、家庭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而社会尤其是媒介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三者应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补充。家庭教育就是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引导孩子学会正确选择媒介、辨识信息,增强语文能力,减少负面信息影响。社会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媒介来实施的。一方面,媒介组织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完善自身的监督机制,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和黄色信息,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媒介的传播行为,加强对不良媒介的监控力度,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语文能力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蔡可语文教育与现代公民的语文能力———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访谈[J].中学语文教学,2010.1
[2]王丽红“媒介素质”:开放性、国际化视野下的语文能力培养[J].江西教育,2004.20
[3]邵瑞中国媒介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