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421944

  

网络语言“太有了”现象分析

◇ 许红晴

  摘要:该文主要就一些综艺节目及网络出现的“太有了”的结构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太+有+名+了”结构的省略形式,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一种是程度副词“太”直接修饰动词“有”的现象,只存在于某些北方方言区。
  关键词:太有了结构分析
  近期,常看到一些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使用“太有了”这样的句子,且网络上甚至一些报刊上也出现了大量的“太有了”句子。在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太”不能直接修饰动词“有”。但有些“有+名”结构可受“比较、很、挺、十分、非常、更、最”程度副词的修饰。比如:“比较有价值、很有价值、非常有价值、最有价值”等。[1]据此,作为程度副词的“太”也可以修饰“有+名”结构,但因为“太”主要用于口语,一般都会在句末加上“了”,即构成“太+有+名+了”结构。但为何会出现“太有了”这样的句子呢?笔者认为“太有了”主要存在两种类别。一种是在“有”的后面直接加上相应的名词宾语,句子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成立。这类可看作是“太+有+名+了”结构的省略形式。一种是不能直接在“有”后面加上相应的宾语,有些即使能加,其和原句要表达的意思也存在差异。
  一、“太+有+名+了”结构的省略形式
  这类“太有了”主要是省略了“太+有+名+了”结构中的名词或名词性宾语,如果添加上相应的宾语,句子意义不变。一般用于评价某类事物或人,表示强烈的语气。这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例如:(1)太有了,个别业主喜欢半夜11:30以后出门遛狗!
  此句中,“有”后面省略了一个名词,可以理解为“个性”之类的非褒义名词。
  (2)许飞古装照横空出世,网友惊呼太有了。
  此句中,“太有了”仍是“有”后面省略的一个名词宾语,省略的名词是“吸引力”之类的褒义词。
  这种“太+有+名+了”结构的省略形式可以使语言简练但又语义丰富。到底是“太有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程度副词“太”修饰动词“有”的语言现象
  笔者认为此类的“太有了”是直接在动词“有”前面加副词“太”,以强调某些事物或现象“有”(存在)的程度。语义上一般用于回答“某类事物或现象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此类“太有了”存在两种现象。第一种可以在“有”后面直接加名词宾语,但语义和原句要表达的本义存在差别。第二种,不能在“有”后直接加宾语。
  (一)能直接加名词性宾语,但加上宾语后,句子的语义和原句要表达的本义有出入
  例(3)主持人:要是国宝留在国内有没有别的办法?
  嘉宾:太有了。(中央电视台1频道2002年12月9日《东方时空》
  对于这个例子,尹世超[2]认为是“有”省略了宾语,补充上宾语的完整句子就是“太有办法了”。从语法上看,“太有办法了”符合语法规则,但仔细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太有办法了”和对话人嘉宾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有差别。嘉宾的意思应该是“还有很多别的办法”。而“太有办法了”的意思是强调“办法很好”。用来强调办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如果要强调“别的办法多”,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可以在宾语前加形容词来强调,而不是用“太”来强调“有办法”。此句可以这样回答“有,有很多(别的)办法”。
  再如(4)A:都对淘宝没有信心了,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B:有,太有了。所以我现在很少在淘宝买。
  按照尹世超的观点,此类中的“太有了”也是“太有感觉了”的省略。同样的,“太有感觉了”意思为某些事物或人引起的感觉和说话人预期的相符。而联系例(4)上文,对话人B的意思应该是“没有信心的这种感觉很强烈”。按照例(4)的分析,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有,有强烈的这种(对淘宝没信心的)感觉。”
  为何有些场合“太有了”可以直接加上名词宾语,且意义不变。比如该文的第一类“太有了”。而此类的“太有了”即使能加上宾语,却在意思上存在出入呢?之所以存在意思的不同,主要是此类的“太+有+名+了”结构和“有+名”结构理性意义不同。贺阳认为在“程度副词+有+名”结构中,程度副词修饰“有+名”整个动宾结构以表示某种程度。[2]笔者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程度副词并不表示“有+名”的程度。比如“很有办法”和“有办法”。“很有办法”一般用于评价某人足智多谋,解决事情的办法好。侧重的是描述办法的“质”。回答的是“这个人怎么样”的问题。而“有办法”有两种意思,一种也可以用于评价某人足智多谋,如“他是个有办法的人”。这里的“有办法”中的“办法”已经隐含“好办法”的意思。强调了“办法”的“质”。另一种意思是指拥有办法,仅仅强调“办法存在”。如果问句是“有没有办法”或“有办法吗”,则强调问的是办法的有无。而没有强调“办法的好坏”。即,只强调“办法”的“量”而不强调“质”。所以,在回答“有没有办法”时,“太有办法了”和“有办法”理性意思不一致,所以,我们不能用“太有办法了”来回答。而假如,问句是“他怎么样”,则可以用“太有(办法)了”来回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有办法”和“太有办法了”在理性意义上是一致上,都侧重“办法”的“量”。因为“有办法”有两层意思,所以“太”有时并不能对“有办法了”进行程度修饰。
  诸如此类的名词还有“感觉”、“想法”、“问题”、“灵感”、“看法”等。这些名词和“有”构成的“有+名”结构和“太+有+名+了”结构在有些场合理性意义并不相同,当然就不能说程度副词“太”是对“有+名”结构的修饰。
  我们再来分析一些例子。
  如例(2)中的“太有了”可以用于回答“他有没有吸引力?”。我们通过分析“有吸引力”和“太有吸引力”这两个结构来说明原因。“有吸引力”的意思只侧重的是“吸引力”的“质”。即使问的是“有多少吸引力”也是侧重问“吸引力”的“质”,而没提及“吸引力”的“量”。而“太有吸引力”是对“吸引力”在“质”方面的进一步强调。“有吸引力”和“太有吸引力”这两个结构都是强调“吸引力”的“质”。在理性意义上具有一致性。
  再如例(5)明星太有了,用爱马仕的包包装狗狗!句中的“太有了”是“太有钱了”的省略形式。“太有了”可以用于回答“主语+有没有钱”。因为“有钱”和“太有(钱)”两个结构在理性意义一致,“有钱”只有一个意思,强调“钱多”,“太有钱”是对“有钱”的进一步强调,两个结构都是对“钱”在“量”方面的强调,在理性意义上具有一致性。
  综上,在“有+名”结构隐含两层意思的情况下,程度副词并不一定修饰“有+名”整个动宾结构以表示某种程度。如果“程度副词+有+名”和“有+名”理性意义一样,则程度副词强调“有+名”结构。而如果“程度副词+有+名”和“有+名”意义不一致,一般是在问“有没有+名”的情况下,则不能用程度副词强调“有+名”结构。
  (二)不能直接加上名词或名词性宾语
  例(6)主持人:村里人有没有说过你呢?
  嘉宾:太有了。(中央电视台2频道2002年12月21日《实话实说.莫名其“妙”》)
  尹世超先生认为此句中的“太有了”是“太有人说过我了”的省略。笔者对此看法有异议。笔者认为如果“有”的宾语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则“有”结构不能再受“太”修饰。如果要强调,可在“有”的宾语前加上“程度副词+多”,此句应该说“有,有很多人说过我”。
  综上,因为以上两小类的“太有了”结构都不能加上相应的名词宾语,即使能加,句子意义和说话者要表达的原义也不同,所以此类的“太有了”结构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说话习惯。此类“太有了”的目的是用程度副词“太”来强调存在某种事实,强调“有”(存在)的程度,是副词直接修饰动词的现象,只存在于某些方言区,还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语言习惯。
  注释:该文中的例子除特殊说明外,都来源于百度搜索。
  参考文献:
  [1]贺阳,“程度副词+有+名”试析[J],中国语文,1994(2).
  [2]尹世超,说“太+非程度动词+了”格式[J],语文研究,2006.(2).

网络语言“太有了”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