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说教无定法,但也有贵在得法之说,一堂好课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本人从一个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认为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素质教育理念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个性、人格发展为宗旨”的生本教学思想,从课堂氛围、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学习方式、教师引领、教学反思六个维度阐述本人对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堂的认识,从而构建一节好课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生本教育目标教学民主课堂教学反思
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长期在一线听课、上课、反思、研讨,对语文课堂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标准,认为理想的一堂语文课一定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个性、人格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思想,这两点是一堂好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没有这两点,任何一堂好课都没有生命力,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这基础上,我构建了我心中一堂好课的基本操作模式。
一、要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堂课的好坏,开课的氛围就决定了它的基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能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在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师生都会觉得课堂是一次审美的旅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历程。
首先,师生关系融洽是民主和谐的前提条件。我在听课和评课中,首先关注的是上课老师的表情和态度,有的老师为什么在课堂上人气很足,一进教室就有很强的气场,学生一看到老师就会心一笑,满堂的生气和快乐,上课起立喊得特别大声,“老师好!”喊得震天响。通过用课堂观察法多次的观察,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老师态度和霭、面带微笑、表情生动、语言幽默的老师上的课氛围最好,如果老师上课,能三分之二时间走下讲台,走在同学当中,与学生拉近关系,多一些近距离的交流,课堂氛围就更宽松和谐,教学效果也越好。
其次,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信任是民主和谐氛围的根本保障。课堂是群体活动的场所,有群体活动,就有评价效应。在课堂上,同伴的评价对每一个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同伴的之间有包容理解的心态,同伴中不挖苦、不嘲笑、不妒忌,互相补台,互相鼓励,互相合作,这样的课堂最容易达到民主和谐的气氛。反之,如果同伴之间常存在互相嘲讽、互相拆台、互相猜忌,那么,课堂就营造一种不信任、不理解的气氛,课堂很快就走向沉闷和冷清。
再次,轻松的课堂插曲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催化剂。语文教学界名家陈钟樑先生说,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要带三种声音进课堂,那就是笑声、掌声、歌声,因为这三种声音可消解学生的紧张和疲劳。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我的确体会到这三种声音的魅力和力量,当感觉学生紧张的时候,一个幽默让学生会心一笑,就把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一阵掌声就能给同学们更强的自信力;一段歌声,就可以给人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教学目标一堂课的重要元素,也是备课首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我到学校听课,发现我们语文老师开课就展示教学目标的越来越少了,没有教学目标的一堂课,学生就是这样被老师拽着鼻子走,这种教学效果很不好;有的老师有了目标,但是目标太多、太杂、太细,一堂节根本无法完成目标,这样的目标就没有引导的价值了;有的老师有目标,但目标没有操作性,大提些空泛的目标概念,不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基于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节课的目标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情,我认为,一堂好课的目标要有以下四要素:一是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二是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达教学目标,三是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要具备的条件,四是要对目标相关的行为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有了这四个标准,目标才具备操作性、检测性和生成性。
三、要创设诱人的教学情境
一堂好课的教学情境,就像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一堂好课的故事情节一定是跌宕起伏的,有着美好的开端,有着曲折的情节发展,有着动情的高潮,有着余音绕梁的尾声,语文课更是需要有这样的教学情境。
其一,开课导入要精彩。我听过不少名家上课,开课的导入必须经过精雕细刻,来不得半点马虎,“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一点不假。有的语文老师图省事,一上课就非常突兀地进入新课,一个题目、一个作者介绍就进入课文学习,没有一点悬念,没有一点情趣,每一节课都像是一半没有烧开的水,无味且不说,还让人不放心饮用。而有情趣的老师非常注重开课的导入:一个小故事,生动地引入新课,让学生兴趣盎然;一个小哲理、小幽默,就能打开同学们活跃的思维;一个小问题,留给同学们的是思考和悬念,带着思考进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如七年级老师上名著学习《西游记》时,一开课给同学一个以《西游记》为谜面打一四字成语,一下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导入是一堂课的开课艺术,只要我们注意到这个教学环节,方法就会源源不断地涌上心头。
其二,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备学情,只有把握学情,才能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带入生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时空拉近,把未知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把间接的生活体验转变成教学情境,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情境更生动、更光彩、更有活力。如在上《柳叶儿》一课时,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知道柳叶的味道,把柳叶带入课堂,让学生品尝柳叶的味道,同学们开始图新鲜大口往嘴里送,但一下就被柳叶的苦涩咽住,纷纷往外吐,这下知道吃柳叶的苦味了,带着这样的体验进入文本,同学们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才会有同感,才能入境。
四、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学习力的基础。但是,现在不少老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只是理解到这三个学习方式的概念和外形,而没有学到这三个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其表现在:以为自主学习就是自由学习,让学生自己看书,老师不讲;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老师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办法和操作原理,不看讨论问题是否有讨论价值,也不看讨论问题的难度和所需要的时间,整个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没有什么效果;以为探究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活动或情境进行探究,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考虑问题是否有开放性,最终大都是以老师的标准答案了结,往往给学生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欲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提出我对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第一、自主学习应包含以下几种学生个体的情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控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培养自主学习方式的时候,要体现主动、愉悦、民主、自给、自省的阅读取向。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导引下,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去学习,把学习变成个人的需求,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是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民主开放的,学生的习得是自我补给的,不懂时候想办法自我解决,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不断自我反省,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其二、合作学习必须强调团队的合作精神。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首先要熟悉合作学习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不是事先预设的,合作学习是在学习行进过程中,遇到学生个体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或是遇到大家意见分歧较大的开放性问题,需要通过分组进行讨论、碰撞,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每个组员分工明确,不能袖手旁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必须、有效、团队、合力、共享的原则:“必须”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遇到非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有效”是指合作学习要有效率,要有生成价值,而不能为了赶时间而只要形式;“团队”是指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结构,要体现团队的意识和精神,要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协调能力;“合力”是合作学习产生的效果,它是体现一种组员间的团结力量,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是本小组都认同的结果,是小组生成的合力;“分享”是通过小组汇报来实现全班同学分享各组的合作成果,各小组本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原则进行交流学习成果。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种合作学习随处可见,动不动叫同学们讨论一下,文章作者也要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各收集到的资料,对某一个词语的理解也要小组合作交流,而且合作交流的形式、时间都达不到合作学习的要求。
其三,探究学习要体现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意趣、导向、行动、实践、生成的理念,提出的问题,开展的活动,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体现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和探究需求。语文老师最需要这种提问的智慧,一个好问题可以让学生一辈子不忘,如老师在上名著学习《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分析时,老师提出“如果请你选择唐僧师徒四人中一人为同桌,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激起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了,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这个探究性问题成为那节课最亮最精彩的环节。
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新课改后,不少老师以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回答不管对与错,老师概不评析,这是对新课改理念的一种误解。一堂好课,老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有适时调控的能力。教师在开放式的课堂中,课堂调控技术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求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善于捕捉教学事件,善于调节课堂气氛,有幽默诙谐的过堂语言。如我在一个乡镇听一个老师上《春》研讨课时,开课就问同学喜欢春天吗?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回答喜欢,可就有一女孩最后怯生生地说不喜欢,全班都听见了,全班都看着她笑了,要是你怎么办?也许全当没听见,故意捣蛋;也许你会训斥她一顿;那个老师很有调控能力,走到这同这身边,低声问她为什么有这个看法,这同学说:“一到春天,爸爸妈妈都下地干活,我回家就得做很多家务,看小弟,还要喂猪食,做完家务才能做作业……”老师耐心地听完她诉说,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春在这同学心中的确不好,要是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春天来了,她就累坏了,但是她勇敢为爸妈分担了家务,有了她,这个春天才更美,大家说对吗?”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一节课,我看到这个小姑娘听课特别认真,也很开心,为什么?因为老师的智慧的话语。
再次,教师激励措施要到位。教师的引导艺术还表现在课堂上的激励措施,一个好老师,最擅长在课堂上抓住时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战胜困难的斗志。好学生的夸出来的,而不是骂出来的;教师要有有大方的赏识心态,要学会赏识方法,赏识每一个学生;要有良好的激励智慧,要做一个宽惠的老师,正如弘一法师所言:“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六、要高度重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一个老师进步的阶梯,教学本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一堂课,所以要学会不断反思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不断调整教学思想,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但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老师的反思意识和方法还不到位,要么在教案后写点空洞的课后记,要么简单调整一些教学流程,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后反思。我以为,课后反思要做到:
一是要学会课间走访学生,倾听学生的课堂评价。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与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学生在老师面前敢说真话,敢于直谏,只有课上不好的老师才害怕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越是害怕与学生交流,教学越会陷入无助,陷入死胡同,最后失去学生的信任。因此,建议老师们下课后要走到同学们当中,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二是及时反省教学过程。每下一节课,教师要学会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过程是搞好教学基础,是课堂的基本框架,框架的好坏,决定了这堂课的基准。因此,下课后,要及时写课后记,反思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流程。
冰心先生曾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我们每上一堂课,就是在培育一朵待放的鲜花,等待她怒放的一天。这就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就是我们老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