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421917

  

审美教学写作,放飞学生思维

◇ 曾颖萍

  审美教育可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审美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写作正是美的创造的一种体现,当学生能写出结构巧妙、语言流畅,并表达出高洁的情感的文章时,恰恰是学生审美情感的一种自觉流露。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缺乏灵气,没有文采,语言平淡、行文呆滞,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作文教学过于理性化,违背了作文教学本身的特殊规律。为此,作者尝试在作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评这五个环节中渗透美育教育。
  一、在“听”中激发审美兴趣
  许多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往往只重视提供写作技巧,忽视给学生注入人文精神,而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如果单纯在工具性上大花功夫,无异于绞尽脑汁去营造空中楼阁,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了。因此学写作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要通过作文来丰富学生的大脑,学会思考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写作范围或题目告诉学生,再利用视听设备,把收集到的与写作相关的材料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在课堂上形成浓浓的欣赏氛围。这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就很容易产生认同感,由于素材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兴奋点,充分地调动起了他们的情感,学生在听中悄然入境,时刻感到自己也要有感而发。比如在以《假如我失去了光明》为题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我收集了大量的事例,并找来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深情地讲述着这些小故事,通过我提供的素材,学生很快展开了主观想象,并融进了个体体验,从而获得非凡的愉悦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并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应是:热爱生命、珍爱健康、战胜困难、乐观向上。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非常自觉地感悟美并享受美。
  二、在“说”中丰富审美感知
  罗丹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审美感受后,进而就会对美产生理性认知,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真理,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对于研究型题材的文学创作更应要求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态,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是有局限性的,这时就需要集思广议、博众家之长才能丰富起来。比如在以《论项羽》为题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因在此之前已采用美读法鉴赏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于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谈谈各自对项羽的认识,由于同学们早已胸有成竹,故均表现出了强烈的述说冲动。而我趁势让学生之间先来一次互动交流。先让前后位同学以四人为一小组,小声交流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这时我并不指名而采取自愿原则,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对项羽褒贬不一的看法,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同了不应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认为项羽虽败犹荣,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感知。另外,利用恰当的机会多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开阔视野、丰富感知,使他们去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审美感知也将大有裨益。
  三、在“写”前展开的审美想象
  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教师应继而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正如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一样,通过教师的点拔和同学间的相互引发,学生们很快就把自己平日里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通过想象升华为灵感的创造力。其实写文章的高下,最终要归结到立意上来。立意的高下,就决定了一篇文章的高下。因此在学生动笔前,要进行立意构思,力争确定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主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主题立意准确定位以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去选择材料,将之妙引巧连,写入文章,就会“风调雨顺,禾苗茁壮成长”了。比如在以《感受春天》为题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因为不久前我班学生刚进行了春游活动,所以此时虽并不身处田野郊外,但在我的启发下,他们通过想象,回想起了记忆中的许多事物形象,并创造出了许多新的事物形象,学生们很快进入到激情澎湃、热情似火、不吐不快的写作状态中去。
  四、在“读”中形成审美愉悦
  美育中的愉悦并非一般生活中的愉快和高兴,而是界定为崇高感、悲凉感或优美感等情感体验。而读恰好给了学生当堂展示自己文章情感的机会。由于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读起来往往很投入。在学生读时可把先前准备好的乐曲拿来播放做背景音乐。比如在指导《假如我失去了光明》作文训练时,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学生朗读作品时拿来重放,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着自己的作品,而其他学生在他的朗读中也细细品味,认真地从音乐创造的情境中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另外这个“读”,也指平时必须去大量阅读,大量地积累各种各样的材料、写作方法、构建文章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手法等诸多方面。这样写作时才能有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境界和速度,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在“评”中产生审美共鸣
  诸多名家成功带来的启迪是,如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那么学生将在不断地自省自改中,打造自已的精品作文。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学生们在品尝甘之如饴的写作乐趣后,更希望的是与人分享其中的快乐与艰辛。
  第一遍修改的目标:紧扣话题,明确立意。让学生明白“立意”是对话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对话题往往信马由缰,遥遥乎而不知其所止,散乱无旨。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话题不能“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要具体落实在文字上,置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的显要位置。这样有了思想的文章才是有灵魂的。
  第二遍修改的目标:围绕中心,列出提纲。具体做法是列出开头、结尾、所选材料、各部分衔接的过渡句和中心句。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要有光彩,有如凤头;结尾要有力,好比划船打桨。首尾要呼应,否则会偏离中心。对于范文中所选的材料可以先请作者本人斟酌:“材料是否说明了中心,是怎样说明的?有没有在文字上具体落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意思是整理支流要依靠源头,理清分支要遵从本干,即所有材料要围绕主旨,如果乱用材料就是思路不清晰的表现。另外针对这些已选的材料还要让其他同学继续思考:“我还有更新的材料吗?我的材料是否更能感动别人呢?”这样让学生明白选材只有来自生活,来自心灵,才会新颖、真诚,才会有说服力。
  第三遍修改目标:润色语言、形成风格。有了立意就有了精神,有了结构就有了骨骼,而要让文章有血有肉,就要润色语言。苏东坡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这句话讲的就是年少时要努力表现自己的文采。可以让学生找找范文中都有哪些名词佳句?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学生在对语言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语言是如何化平凡为神奇,文章又是如何化平庸为杰出的。
  托尔斯泰曾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正可谓文章不厌百回改,方能千锤百炼始得金。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精雕细琢,才能写成铭记心灵的灿烂篇章。
  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学习写作也就变得轻松而愉快了。

审美教学写作,放飞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