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奥运会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勤奋、智慧、友好、热情为世界奉献了一台“无与伦比”的奥运盛宴。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在奥运会交流方面中外还存在一些不畅的地方,值得人们思考。本文通过中外人士对北京奥运几句常见口号理解差异切入,分析了文化在不同民族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奥运会奥运口号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一、引子
“无与伦比”(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用语)的北京奥运会在人们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笔者更有幸亲自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年梦想,与祖国同圆。
然而,在与外国朋友交流的时候,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出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们就从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来探究一下中外人士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几句常用口号的理解。
请看下面的口号: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两个奥运,同样精彩(Two Games, Equal Splendor)”,“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I Participate, I Contribute, I Enjoy)”,“新北京,新奥运(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
国人都认为这几句口号铿锵有力、简明扼要、朗朗上口,易懂好记。然而,外国朋友却就这些口号提出了许多让笔者深思问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哪个梦想?中国举办了几届奥运会?“你们还有一个旧北京(因为印度有新德里、旧德里)?
在他们看来,偌大的一个世界仅有一个梦想,似乎显得单调,也与中国推动的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有些不合拍,况且不同的中国人对这“同一个梦想”给出的答案丰富多彩、莫衷一是。如果说中国只举办了一届奥运会,那么为什么北京奥运口号是“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如果中国举办了两个奥运,那很多人的常识是“四年一度的奥运会”,那岂不是奥运一年举办两届?
二、调查
笔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了两次调查,旨在了解国人在举办过奥运会之后对奥运知识真实的了解及对几句奥运口号的理解程度。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参与调查的人员被分为甲乙两组,每组人数有约为30人,均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调查分两次进行。具体如下:
在我没有做任何解释、说明的情况下,得到下面的统计数字:
甲组
乙组
接下来,我做了一些说明和解释:注意“同一个梦想”里的“一个”,到底是哪一个;我们有一句口号是———“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既有夏季奥运会又有冬季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举办的时间相距不到一个月;我们曾在上海举办了“特奥会”。在我做上述解释之后,有趣的情况出现了,统计数字发生了如下变化:
甲组
乙组
三、调查分析
(1)在笔者没有做出任何解释、说明的情况下,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问题1甲组有93.3%的人给出了答案,仅有6.7%表示不知道;乙组有96.3%的人给出了答案,仅有3.7%表示不知道。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两组选择F答案的人数较之其它选项明显偏高,甲、乙两组的比率分别是26.6%,29.6%,说明多数中国人潜意识里并不认为“同一个梦想”就是指某一其体的梦想。
问题2接受调查的人普遍认为中国只举办了一届奥运会,而认为举办了两届的人数在两组中也分别占到了10%、11.1%。
问题3高达76%以上的人认为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2)在笔者做出了一些解释、说明的情况下,调查数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问题1两组选择F答案的人数都变为零,而表示不知道答案的人却突然明显增加,甲乙两组分别占到:30%、29.6%。与此同时,A、B、C三个相对显得单一的答案得到了较干扰前更多的调查者的青睐,而D、E两个相对显得复杂的答案,选择的人数在下降。
问题2认为中国只举办了两届奥运会的人数迅速上升,甲组有50%,乙组有48.1%。认为只举办了一届的人数较之前则明显下降,在两组中分别只占到了26.7%、29.6%。选择举办了三届、四届的人数也有所上升,两组的比率分别从3.3%(3.3%)、0%(3.7%)上升到16.7%(6.6%)、18.5%(3.7%)。
问题3在没有笔者干扰的情况下,两组接受调查的人中没有一位认为奥运会每一年举办一次,现在分别有3.3%、7.4%的人认为可能每年举办一次。认为四年举办一次的人数依然最多,但较之前有约30%的下降。与此同时,认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人数大幅度提升,两组的比率分别从16.7%、14.8%上升到36.7%、37%。甚至两组分别有20%、14.8%的人认为奥运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也较之前有明显上升。
四、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原因
1.中英文表达方面的差异。中文较之英文更精炼、概括能力强。联合国官方文件中,中文版通常较之其它联合国官方语言版本要短小。
中国人喜欢把丰富的内容概括成简练的词语,如“五讲四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方便使用、容易记忆。久而久之,简便的形式流行开来,真实的内容反而说得清楚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同一梦想”、“两个奥运”究竟内涵为何,很多人并不在意。正如中国人常说“一问三不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问哪“三不知”、哪“三不孝”,能回答出来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2.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喜欢恭维他人、尊重对方,克制自己,内敛、谦虚。对待他人、他物,尽量抬高、夸大,有时极尽溢美之词。所以中国人在寒暄时常对他人说“贵姓、高寿,令尊”,而谈及自家的事常用“虚度,贱内、犬子”。人们还用“小香港,东方威尼斯,当今的诸葛亮,活着的雷锋”来赞许他方宝地、恭维各方贵人。奥运会、残奥会无论从历史、从宗旨、从管理机构来看,都是两个不同的运动会。而当中国人把“the Paralympics”翻译成了“残奥会”时,无数的人便想当然地认为“残奥会”是“奥运会”或者至少是奥运的一部分。两个运动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受媒体关注、公众参与来看,都有相当的差异。中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厚此薄彼,提出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口号。这虽然体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采,却也让国人犯嘀咕:我们到底举办了几个奥运。好在这句口号的英文译文不错,是“Two Games, Equal Splendor”,不至于让老外糊涂。
3.在数字方面,中国人多求大概,西方人更求精准。中国人赴约早一点或晚一点到,无关大体;天气预报可能会告诉我们第二天的风力是2、3级转4、5级,有时7、8级。所以当我们说“同一个梦想”,其实并非指一个具体的梦想,而是很多美好愿望的集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庄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个梦想至少不是能用一个或两个字来概括,而是可以发挥联想、尽情阐述。西方朋友则希望知道在中国人心里有哪一个具体的梦想是世界同一梦想,期待我们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
4.中国文化重视“和”,“大同”,所以我们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主义,提倡多元文化。
所以我们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人认为这个口号“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达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中文口号无可厚非,体现了中国人的理念,文化价值观。可是,英文译文“One World, One Dream”,虽然忠实中文原意,但却不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观念。他们会认为,人因为种族、文化、宗教、年龄、性别等不同应该有不同的愿望及诉求,如果世界只有一个梦想,岂不单调、乏味,而且显然没有普世代表性。
5.另外两句口号也能体现中英语言的不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I Participate,I Contribute,I Enjoy)”,中文口号突出“我”主人翁意识,几个动词“参与、奉献、快乐”显得铿锵有力、富有动感。然而,英文译文却不符合英文习惯———英文少用动词,多用动名词或介词短语。另外中文为意合,少用连接词;英文为形合语言,需要有明确的连接词来组织意群。另外一句口号“新北京,新奥运(New Beijing,Great Olympics)”,中文版本中两个“新”集中表现中国人民上下励精图治,以最大的诚意,倾举国之力,力图全方位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为世界展现一个现代化的新北京;同时将精心准备为世界打造一台绿色、科技、人文的崭新的奥运盛宴。英文版本也相当成功,注意到了英文忌讳重复,没有用两个“New”单词,而是巧妙地将“新奥运”翻译成了“Great Olympics”。
五、应对办法
通过对上面几句北京奥运口号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化因素在人们理解、交流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对文化没有很好的了解、没有深厚的修养,希望通过别国的语言来宣传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措施来对现今状况进行改进: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与各国文化、人员的交流。我们到别的国家开设孔子学院是很好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同时我们也要欢迎别的国家到中国来办诸如: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普希金学院等来介绍外国文化。
其次,要推动对外宣传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现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各方面的知识日新月异,很难出历史上曾经的百科全书似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外语好但又缺专业知识,有的人专业优秀外语又勉强。所以重要的文件材料必须有多方专家通力研讨、推敲、定夺,方可最大程度减少文化震荡(Cultural Shock)。
最后,应该逐步强化“入乡随俗”的观念。西方人都熟知“While in Rome,do as Romans do!”这句谚语,他们一旦到了中国,就应该更多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用他们的文化来评判中国文化价值。国人现在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商榷:现在许多国人出国时按外国的规矩办事,在国内接待外宾时还是按照外国的规矩办事。长此以往,一方面让外国人觉得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另外一方面也不利于树立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在这方面,外交部做出了一个示范,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不再有英文翻译。外交部的这种做法其实才是对各种文化的尊重,而不是通过仅有英文翻译来独尊英语世界。
参考文献:
[1]北京奥组委(2008):《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资料汇编》,北京
[2]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2008):《汉英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常用词语手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北京
[3]胡文仲(2007):《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4]老聃(1996):《老子》,辽宁民族出版社,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