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研读《诗经·卫风·淇奥》,试从中解读其文化内涵,从诗中的起兴解读其竹文化,从诗中的形象解读卫国君子文化,从诗中的表述解读卫国审美文化,以期对《淇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淇奥竹文化君子审美
《淇奥》是《诗经·卫风》的一首诗,其诗有云: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意思是《淇奥》是一首赞美武公的诗歌,武公指的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的卿士,但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形象泛指周王朝时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并非实指某人。总之,将《卫风?淇奥》看做是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是毋庸置疑的。
一、从诗中的起兴解读其竹文化
《卫风·淇奥》这首诗歌一共有三章,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先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再是“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后是“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诗中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使在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不乏文人墨客以“竹”来比喻人的恬淡高雅、坚韧挺拔,出现了独特鲜明的“竹”意象。在卫国的国风中出现竹意向并非偶然,首先,这是由于卫国盛产竹子。卫国淇水一带是中原地区有名的竹海,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对于“淇园”有如下注释:“卫之苑也,多竹篠。”由此可见,卫国的淇水自古以竹海闻名,卫国是有竹可咏的。而《卫风·淇奥》以竹起兴,个中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其有竹可咏,而是在先秦时代竹子就已经是美德的象征了。首先,竹子与当时的礼乐密不可分,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也对我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周朝以来,历代皆使用竹定音律,《吕氏春秋·古乐》中记黄帝令伶伦制律的传说,便以竹音为准: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因此自古就有将音乐称为"丝竹"的说法。礼乐在周代贵族政治、外交、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竹子还由于其自然圆虚的独特形质为礼乐所重用,其自然圆虚的外形特质及其光洁翠润的表皮也使人将竹子渐渐衍伸为人礼乐修为的境界,令人联想到内心深受礼乐熏染而品格高雅之人,其容仪举止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君子气质。而竹子宁折不弯,劲节韧拔的特质也常被用作形容刚直不阿,坚韧挺拔的君子节操。《孔子家语》中,子路就说过:“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路以南山之竹作为本性正直,无需外在修饰的事物的代表,可见竹在当时已是人所共许的嘉木美物。源远流长的竹文化起源于斯,而其中的“竹”意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人民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魏晋时代有为后世称颂的竹林七贤,苏轼也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已幻化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坚忍不拔,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象征,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二、从诗中的形象解读卫国君子文化
据《毛诗序》评注,《卫风·淇奥》是一首赞美武公的诗歌。武公指的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的卿士,史料记载,犬戎杀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武公在位五十五年,谨慎廉洁从政,宽容他人的批评,接受他人的劝谏,时常自省,与臣民共勉,修康叔之政,严于律己,至老不懈,颇有贤君之风,他在九十多岁高龄之际,仍做诗警醒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德行颇受卫国臣民尊敬,故作诗《淇澳》歌颂武公之德行。武公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余年,几十年间,卫国“百姓和集”。卫武公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可以说是卫国君子的杰出代表。除卫武公外,卫国还有众多君子贤人见诸载籍。见于《左传》者,如季札“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鳅、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以及大义灭亲的石碏、引据旧典维护卫国尊严的祝佗、弥平鲁卫冲突的公叔文子等。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众多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而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究其原因,是由于卫国多贤才。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而孔子周游列国14年,仅在卫国就待了10年,因为这里有很多与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在其著作《论语》中,就有大量赞颂卫国君子德行的语句,例如,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以武公为代表的卫国众多君子,及其君子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周公(武王之弟)将原来殷商国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卫国初封之时,有不少殷商遗民,其中不乏有德才的君子。《尚书·康诰》令康叔“往敷求于殷先哲王”、“惟殷先哲王德”,“丕远惟商耇成人”,“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等意在告诫卫国国君康叔治国应很好地继承殷商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广求殷先世明君的善闻,效仿殷先世明君的德政,取殷朝遗民中贤德长者的行事和言语之精华,合理采用殷商行之有效的法令法规。可以说,卫国的统治者有效地继承并发扬了殷商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殷商文化有选择地保留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保存卫地原有殷商文化中优秀的、有利于周人在卫统治的成分,而殷之先哲王、耇成人之贤德是卫国君子文化的先声。卫国统治者在推行殷商优秀文化成分的同时,也确立了周王室礼法大纲的地位,坚决维护周人的根本制度,提倡“孝友”,推崇推尊周先王之德等,施行周人根本政治制度、推尊周人政治文化楷模,形成地域鲜明的君子文化。加之卫国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发源地之一,其境内分布有历史悠久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卫国在后来的发展中,曾迁都至濮阳,谓之帝丘,这个城邑是建立在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的都城遗址之上,颛顼之德亦成为了卫国君子文化的源泉。
三、从诗中的表述解读卫国审美文化
细细品读《淇奥》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相貌堂堂,服饰华美,从容不迫,雍容典雅,才华横溢,德才兼备,幽默宽和,品格高尚的男子。诗歌以淇水弯曲幽深之处的绿竹起兴,读来令人似乎看到君子清秀挺拔的风姿,看到他内在的虚心有节的品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大量的比喻表现了他精干的文章学问修养,而随着章节的变化及用词的变换,也体现了君子学问修养是经后天积累养成及其经过不断磨砺的道德修养,“猗重较兮”、“善戏谑兮”则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及谈吐能力。“会弁如星”、“充耳琇莹”展示了君子体面的服饰,就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极其精美的。“如圭如璧,宽兮绰兮”表现了君子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诗中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卫国具有极高的审美文化。对于男性的欣赏,除了要有良好的外貌,精美的服饰,还看重其从容坚定的仪态,及高洁的品格,幽默的谈吐,高超的学识修养,卓越的治国才能等。其审美意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及审美思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谭德兴论《诗经》中的若干方位话语及其文化意蕴[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