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众多名篇里的珍品,它有着巧妙的构思,也有生动跌宕的情节,然而,不得不提的当属它的人物刻画。在这一篇中,无论是主人公廉颇、蔺相如,还是次要人物缪贤、秦王,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无一不体现着司马迁对人物刻画的精雕细刻以及他对人物描写炉火纯青的技巧。本文将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所渗透出的人物符号烙印进行分析。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符号艺术表达分析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名篇,七十列传更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且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在典型的环境和情节的冲突中将人物刻画的生动饱满,有血有肉。
一、典型事件中“诞生”的人物之象
在《史记》七十列传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是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的,但列传大都是简述人物的一生,这样,如何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便需要作者的精心安排与巧妙构思了。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对他们性格的刻画,司马迁是通过三个典型事件完成的,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作者对蔺相如的描写,“完璧归赵”中表现了他的审时度势之智和有勇有谋,“渑池之会”表现了其英勇果敢,“负荆请罪”表现了其宽厚大度和顾全大局。
如在“完璧归赵”一事中,通过缪贤“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的推荐,蔺相如主动请缨出使秦国。奉璧入秦觐见秦王,在识破秦王“无意偿赵城”后,蔺相如用计要回和氏璧后“怒发上冲冠”,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后“执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司马迁通过这一系列对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使一个在紧要关头为国解忧、有勇有谋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二、矛盾冲突中“燃起”的性格之火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其性格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并发展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三个典型事件主要反映了两对矛盾,即赵秦两国间的矛盾、廉蔺两人间的矛盾。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特点在这两对矛盾冲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如在“渑池之会”中,秦王恃强凌弱,要求赵王当众鼓瑟,更要秦御史当廷以史作记。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尊严,与秦王针锋相对,在要求秦王击缶遭到拒绝后以命相逼:“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秦王侍从要刀杀蔺相如,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气氛下,蔺相如怒目相对,严声叱责,终是“左右皆靡”吓退侍从,秦王不得不击缶而作,赵国史官当廷而记。之后在秦臣提出赵国用十五城池为秦王贺寿时,蔺相如则提出秦以国都咸阳作赵王的生辰贺礼。在这对赵秦间的矛盾冲突中,作者笔墨并不多,却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将这场争斗表现得惊心动魄,也将人物的性格,尤其是蔺相如的性格表现得鲜明、饱满。
蔺相如凭借在渑池之会中所表现出的智谋得到了赵王的赏识和重用,职位超过廉颇。这时,廉蔺二人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浮出水面。廉颇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蔺相如则凭口舌之劳便超过自己,对此感到耻辱,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却是“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在这对矛盾冲突中,通过两人的言语、行为,展现了廉颇偏颇、善妒的个性以及他的直率,另一方面也显现出蔺相如的忍辱退让和顾全大局。
三、细节描写中“绽放”的特色之花
鲁迅曾经说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皆肖。”富有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在重大事件的叙事中就像血肉之于骨骼,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且使整个事件更加生动、富有美感。司马迁在塑造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时,精选事件、精琢细节,语言简练而刻画生动传神,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全角度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如写到“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将蔺相如善于观察形势、及时分析情况的才能表现的一览无遗。最典型的就是这句“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作者接连用几个动词来展现蔺相如的心理:“持”写出他的谨慎,“却”写出他的小心,“倚”写他选中目标,而“怒发上冲冠”则写出了蔺相如内心极度的愤怒。“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句中,一个“睨”字勾勒出了蔺相如誓与和氏璧共存亡的坚决。这样的细节描写,透过一个个字眼,即便作者没有行文上的浓墨重彩,却以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将蔺相如的“勇”和“智”逼真地凸现出来。
四、个性语言中“成熟”的高尚之家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人物对话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个性化的语言成为展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重要窗口。司马迁在塑造蔺相如的形象时,用大量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谱写他的性格。
先有缪贤打算逃往燕国时,蔺相如对其进行劝说,后有说服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谏言,都体现出蔺相如在混乱时局中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且能分析利害、提出有效对策。而最能体现蔺相如能言善辩、反应机敏的还是其在秦廷上的表现:与秦王的对话,有时语气平和,彬彬有礼,使秦王及群臣放松警惕———“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于庭”;有时是直言相斥,有又有理有据———“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末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有时态度明确坚定,分条缕析———“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有时更是怒不可遏,甚至以死相逼———“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整个过程中,蔺相如言辞犀利、刚柔并济而不失轻重,在这些极富个性的语言后面,一个爱国忠君、不畏强权、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形象便悄然浮出文本。
五、反衬对比中“打磨”的璀璨之珠
鲁迅在提到人物的塑造时曾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和下等,好与坏,雅与欲,小器与大度之类,所谓相反相成者,就是这”。在司马迁笔下,对廉蔺二人的塑造就广泛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全篇有许多事件和人物都反衬了蔺相如的才智和品性,如以赵国君臣的束手无策反衬其英雄才气、以秦廷的欺骗反衬其舍生取义、以秦的虎狼之威反衬其英勇无畏和冷静机敏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廉蔺二人的“将相和”。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使得廉颇很是不满,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的对策则是尽量避让,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其门客的不满,他们一起进谏并以辞别相要挟,蔺相如却说“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作者以廉颇的处处紧逼和朝野的舆论压力来反衬蔺相如宅心仁厚和顾全大局的品德。在最后,廉颇负荆请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廉老将军的行为亦是一种有智有勇的表现,又与前面自己的言行形成了对比,展现了其粗犷豪迈、坦白直率、勇于改错的大将之风,而蔺相如的宽宏大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在这些反衬对比中,廉颇、蔺相如的形象有了全视角的诠释,性格也更加鲜明丰满。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层次的塑造与描写,成功地凸显出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最终使《史记》成为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主线的传记文学,赢得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名。
参考文献:
[1]刘福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物描写[J],《中学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6)
[2]卢松林《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艺术手法例析[J],《青海教育》,2010(6)
[3]孙跃明月因云彩而美丽———《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衬托艺术[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