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421927

  

美于意味悠长

◇ 赵晓昉

  摘要:自古以来,“美是什么”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被许多学者争论不休。本文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为线索,探讨在当代语境中的“美”。本文认为“美”既离不开作为审美客体的外物,也离不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美是从现实世界中升华出的感性世界,这个感性世界将世界本来的面貌呈现出来,并对真实世界起到升华作用。
  关键词:美意蕴感性世界
  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其探讨的“美”绝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那么,美学所研究的“美”究竟为何物?
  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迎来了第一次学术大讨论,中心议题是“美是什么”。在这次讨论中,共形成了四派不同观点。第一派以蔡仪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的根源。”蔡仪认为,“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第二派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认为美是主观的。高尔太说:“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第三派以李泽厚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第四派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然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第二次美学热中,学术界开始了对50年代这场大讨论的反思。
  我以为以上四种观点各有其好与不足之处,而高尔太被简单地划为第二派则显得有些不太合理。
  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高尔太在《论美》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找寻一些吃的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博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实际上,纯洁、冷静、深远、高傲、自由等等,和星星、和老鹰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星星和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高傲、自由。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从高尔太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美不是生来就有,就像星星和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它们没有感情,没有意识,仅仅作为自然本身而存在,若无人类的审美行为,这些事物便无所谓“美”与“不美”。
  大体看来,高尔太的观点与唐代诗人、思想家柳宗元的观点在一些方面不谋而合。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写道:“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指出:自然之物只有在成为人的审美客体的前提下,才有“美”可言;在审美过程中,人类将自然之物融为脑中之景、心中之情,可谓郑板桥笔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的关系,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但万事万物的美却需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所以,蔡仪所说的“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只对了前面一半;人类的审美体验通过某种形式反应为外物时,便形成一种意象,不同的人,由于审美格调、品位的不同,感受也会不同,反应出的意象自然不同,就好比梅、兰、竹、菊四种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具有君子品格的花,在西方人眼中,意味也许尽失。
  与柳宗元的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观点,萨特说:“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伴随着意识活动,即意识到人的存在是‘起揭示作用的’,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存在,或者说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由于我们存在于世界之上,于是便产生了繁复的关系,是我们使这一棵树与这一角天空发生关联;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一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是我们的汽车和我们的飞机的速度把地球的庞大体积组织起来;我们每有所举动,世界便被揭示出一种新的面貌。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之中。
  二、由美而产生的愉悦,是唯一真正无私和自由的东西
  真正的美应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告诉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尔后,齐王明白自己并不美于徐公:“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那些夸奖齐王美于徐公的人皆出于某种利益或目的,所以,此刻的“美”不是真正的美,由这种美所产生的愉悦也并非真正的“愉悦”。
  著名美学家叔本华指出:“在美中,我们总是感受到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自然物之内在和基本的形式,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这种感受,激发出这种形式的内在联系的展现,也就是说,激发出无目的的或无意图的纯粹智慧———无意志的认知主体的出现。”对于叔本华的这段话,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叔本华所言“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自然物”为人与外物的融合体。若无人,外物未必会被称赞为美;若无外物,人则失去了审美对象。这一点在第一部分已经详尽阐释;
  叔本华所言“激发出无目的的或无意图的纯粹智慧———无意志的认知主体的出现”与康德所言“由美产生的愉悦,是唯一真正无私和自由的东西”不谋而合。当我们在欣赏毕加索的画、贝多芬的音乐时,我们会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愉悦感并对其大加赞赏,这种愉悦感与赞美之情无关利益与目的,是一件自由的东西,“有”与“无”都不会对任何人带来任何损失。
  真正的美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性,美本身也并不能带给人类物质上的收获、经济上的利益,对美的欣赏更不必经过严密的理性的思索。美是感性的,它可能是一种心情、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三、意味悠长
  正因为“美”的概念难以用精准的语言形容,所以康德指出“美什么也不是”。而正是受到这种“什么也不是”的思想的启迪,我以为美是意味悠长:
  意味悠长不是一种实体化的、物质的存在,它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产生于审美过程之中,并代表着审美主体的在当时的一种心境。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身份、年龄、民族、品味、格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即使是同一审美主体,由于心情的不同,审美体验也会不尽相同。人所共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唐代,人类普遍以胖为美,以当时的绘画为证,西有鲁本斯《美惠三女人》,中有周昉《仕女画》;
  意味悠长是感性思考的结果,无明显的理性、逻辑性。意味悠长存在于抽象世界,这一抽象世界就仿佛中国水墨画中写意的世界:看山似山,看水似水;却又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意味悠长虽存在于一个抽象的世界里,但其不能脱离现实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它由人类的生产、生活所创造,虽存在于抽象世界,但并不意味着虚幻无边,意味悠长这一抽象世界与“真”息息相关。司马图曾说:“妙造自然。”意思是通过人类的创造,自然的面纱被渐渐揭开,其真实面貌逐渐显露;反之亦然,自然的真实面貌若想被完全的体现,那么,只有通过人类的审美创造。这就是由人类创造的“意味悠长”与真实世界的统一;
  意味悠长这一抽象的概念虽无法带给人类物质上与经济上的增长,但审美作为一种超越活动,却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启迪人类的智慧,使人类对人生、对世界产生新的感悟,从而完善自身与人格修养,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所谓的超越活动,指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自由。若具体化到个人身上,便成就了历史长河中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中有庄子、陶潜等,西有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等。陶潜有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潜在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化为诗句中的意蕴,从而从世俗的“樊笼”中超脱出来,返还自然。
  综上所述,这个完整的、意味悠长的、无处不在却又影踪难寻的感性世界,就是美。
  美是意味悠长,它教会人类怎样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寻求一丝诗意。这恰体现出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所栖居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世界,人类在这里生活,与自然相融合,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过程不仅是美是意味悠长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理解的“天地人”的统一。这个统一只能在审美过程中发现。只有当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断升华,最终达到审美人生时,那时,他的人生境界才能被称之为“天地人”的统一,被称之为意味悠长。

美于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