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国外诡辩莫测的政治形势、互联网上敞开式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都给当下的高校德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在努力开拓多种多样德育途径的同时,要把大学语文课堂列入德育的主要阵地。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凭借其特有的文学审美教化功能,使大学生通过与文学人物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达到一种内心世界的健康平衡,从而把德育完美的融于智育、美育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提高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其德育功效。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文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大学语文是各大高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人文素养课。课程内容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境界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有效途径。可以说,大学语文课堂不仅对学生进行智育和美育,也有效地渗透了德育,是高校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融德育于智育、美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
现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莫测,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爱国主义意识缺乏、理想信念模糊、人生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欠缺等问题。面临这种情况,高校虽然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在大学课堂教育中,德育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譬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单一、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太过鲜明,脱离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政治性十足,审美性匮乏,不能很好的“寓教于乐”。这种现状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文指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这一薄弱环节,从课程结构改革入手,加大课堂教育中的德育力度。大学语文是各大高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为目的综合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接触一个个闪闪发光、德才兼备的人物,其思想境界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大学语文可谓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所以,高校在更新完善现有的哲学社科课程不足的同时,要着重建设大学语文课堂。还没有开设的院校要增设,已开设的院校则应该加大课时量、完善课程内容,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这门人文素养课程,有意识地加大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凸显出大学语文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中的中坚地位。
(二)网络时代的信息开放性特征使高校德育的实现需借助文学的审美教化功能
网络时代的信息开放性特征使得高校德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正面接触各种文化,其价值观、思想信仰必然遭受冲击出现多元衍变的可能,校园教育环境不再是四面墙围困式的单纯,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随意“出入”。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要在课堂中与网络抢夺学生的“关注力”,这就需要借助文学的审美教化功能。文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审美享受愉悦人的精神世界,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显示出来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文学的教化功能不是通过教育途径产生,而是靠情感的“感化”生效的。所以,如果大学语文课能选好篇目,凭借好文,充分发挥文学的精神指引导向功能,只有大学生精神境界高了,看问题有了掌控能力和辨识能力,那网络就可以为我所用,起到拓展学生视野的正面功效。简言之,只要大学生能从思想境界上拔高层次,那么高校“利用网络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并非难事”。[1]
二、大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优势所在
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篇目大都是集思想性、审美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健全,思想品质有所提高。
(一)大学语文课堂上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大学语文的德育载体是文学篇目,而文学的魅力不仅限于优美的文字本身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还在于通过阅读品味,经历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就可以体味到不同的人生。文学就是那穿越时空的隧道,能带领我们畅游于历史与未来,去品味别人的悲欢离合,并通过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交流,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内心的苦闷,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实、丰富,最终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可以说,正是文学的这种魔力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渗透有了可能,只要我们精选出相应的篇目,就可以通过文学这种引人入醉的审美特性使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将德育渗透进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课堂
在整个大学语文课堂上,从上课伊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守纪教育的同时,也要本着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记律的原则,打破教材既定体例顺序,尊从德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重新划分单元,有目的地把相关篇目放在一块教授,如哪些篇章集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哪些篇章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哪些又是为了培养学生高洁志趣的,哪些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细心等人格素养的,这样把所有内容分门别类,又集中明确,往往可以取得有效地德育效果。
(三)借助名人传记类篇目培养学生的崇高人格
借助名人传记类篇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崇高人格和理想信念。以高教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来统计,该教材中名人传记类篇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梵·高的坟茔》《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金岳霖先生》《李鸿章办外交》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史记·刺客列传》《书鲁亮侪事》《祭十二郎文》《世说新语·任诞》等占了总篇目的近五分之一!从以上标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所选的传记人物各擅胜场,或至诚爱国,临危受难;或怀才不遇,英年早逝;或生性洒脱,志趣高洁。但无可回避的是,我们的传记主人公们都饱经生活的磨难,虽“磨难是一种财富。然而只有从磨难中悟出真理的时候,它才能变成财富,否则,永远是种痛苦。”[2]学生在文学阅读中通过体味主人公的磨难可以净化灵魂,升华思想,从而达到重塑人格的教化目的。譬如文森特·梵高为了绘画毕生穷困潦倒为时人所诟病的人生悲剧;李鸿章临危受命,明知大厦将倾,却忍辱负重的爱国之心;荆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反抗强暴,牺牲自我,重诺重义的高尚品质等等都会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其审美教化功能,正是他们面临磨难的那种坚韧的精神意志,让学生的灵魂为之颤栗并得以升华。
(四)凭借名人励志演讲辞鼓动宣传理想人生,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名人励志演讲辞,辞采华茂、文质并美,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热情,陶铸其情操,滋养其性灵,并逐渐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仍以高教版《大学语文》为例,入选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W.丘吉尔的《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马克·吐温的《给青年的忠告》四篇美文,均是西方文学史上有名的励志经典,能从梦想、学业、珍爱青春、热血奋斗、端正人生态度等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热情,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完美规划人生。
(五)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架构使德育渗透成为可能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教材选篇就要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着眼于时代性,要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思想实际紧密相关。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所喜爱。也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喜欢读、喜欢上这门课,它才能真正实现其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所以高校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时要慎重,即使是自己组织老师编写,也要打破以文学体例为单元编写的传统思路,大胆更新,以思想内容导向,兼顾趣味性,更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现状,严格把关其所选篇目的德育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彧宏罗匡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