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5期 ID: 421935

  

在认知诗学空间结构中感受中国诗酒文化的魅力

◇ 谢燕妮

  摘要:认知是在阅读中所涉及的心理过程,而文学作品是艺术品,理解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和意义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文本和背景的情况下,明白其用途,知识和信念。认知诗学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的手段。在中国,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如果现在我们能够在认知诗学空间结构中,了解基本前提的背后所有这些创新学科的表达形式和意识形式、感知的约束,那么我们一定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完整地感受到中国诗酒文化中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认知诗学文本肌理诗酒文化
  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认知诗学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门新型文学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人把它称之为继“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又一次转向———“认知转向”或者叫“认知革命”。随着认知科学在世界各地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其理论已经渗透到其他研究领域。学者们把认知科学与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形成认知诗学,是跨学科学术研究领域结合的重大突出成就。认知诗学以英国诺丁汉大学Stockwell为代表的学者,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有的学者又称之为认知文体学(cognitive stylistics)和认知叙事学(cognitive narratology)。认知诗学跟传统的文学批评相比更加注重于对整个文学活动过程的重新估量,为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认知诗学拥有一系列的理论———与认知关系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动理论。
  二、文本肌理与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的出现,真正地把认知科学原理应用于美学研究,可以明确地了解:审美情感之“审美”的性质,由心理的非功利状态而生成。所谓“非功利”,不是说事物本身没有功利价值,而是指认知主体没有当前的功利需求。审美对象之“审美属性”,由对主体感受的形容、表述而存在;它虽以事物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为条件,却不以之为直接来源。这就合理地揭示了事物审美属性的形成机制,为美学原理的确立打下了科学的基础。
  须强调的是,主体的认知过程不能决定事物的物理性存在,只能根据主体的感受状态而决定着:是把对象物称为“美的”,还是称为“不美的”。因此,“美”概念的基本用法是形容词,表示主体特有的一种感受状态;当它被人们用作名词时,其实际身份和作用是代名词,分别指代美的事物、审美价值、审美属性、价值指向(真善美)等等。世上没有一个可以叫做“美”的实际存在物。认知美学启发了美学研究的新思路;美学也呼唤着认知科学关注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
  在Stockwell2009年出版的全新著作《文本肌理:关于阅读的认知美学》中,提出了“认知美学”的概念,并讨论了移情、身份认同、伦理等与时下相比比较新的文学论题,这不仅超越了普通批评方法的范畴,而且也超越了文体学的大众化的讨论范围,可谓“独辟蹊径”。他认为文本肌理理论较之可能世界理论或心理空间理论,其更加丰富而且能帮助人们认知识别更加复杂的事情。文本世界自身本来就是一个语言事件,涉及至少两个参与者,它具有丰富性和密集性,且本身富有质感,代表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发现文学作品在抒情和描述上往往存在诗意的影像且选择其文字通道作为其表征,以此符合大众想象。在小说中,对于读者而言,丰富性往往是被指定了的。在非小说类(通常是抒情诗和爱情诗),普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这被认为是永恒的人文素质和情感,是对读者而言,以映射到自己的人类经验的框架,并创建以上下文为基础的文本。无论哪种方式,丰富的感知上下文判断是重要的。
  三、中国诗酒文化的代表作《凤栖梧》的文本肌理分析
  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的高雅的文学奇葩;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在中国,从远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再加上古代诗人松散的生活和喜欢会诗、切磋的风气,饮酒就成为当时与诗人和诗歌密切相关的习惯和话题。比如: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柳永飘泊异乡的复杂心理感受和表达了对意中人的相思之情。
  从认知诗学的身份认同出发,第一句“伫倚危楼风细细”便把主人公的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出来。而“风细细”则添加了景的成成分。
  从认知诗学的伦理观出发,“春愁”点明了时令,而“黯黯生天际”则是说明了“愁”的具体内容。“草色烟光残照里,这句柳永借用春草来暗示自己心已倦,也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的思念。
  从认知诗学的“移情”出发,“草色烟光残照里”一句点明了时令,“无言谁会凭阑意”可以知道诗人在楼头久久地站立眺望,虽然已经烟光残照,夕阳西下,却还心绪复杂,不忍离去。整副画面充满了凄美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孤单凄凉之感。然而“愁”终究是痛苦的,所以只有“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却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至此,诗人才透露出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诗人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渐渐面容日渐憔悴、身体愈来愈瘦,也决不后悔。
  四、结语
  认知诗学是有关于一切文学阅读的。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可以简单地看作密切重复,因为认知是在阅读中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需要开始的地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是“读”和“文学”。这样可以带我们去最重要的问题的核心,在社会中,我们面对着不同意识的人,分享彼此对语言不同认识和建构,这离不开“读”。当我们阅读时,我们要反思和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阅读,而要科学的阅读。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技巧、单独的文字或单独的作者。文学作品是艺术品,理解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和意义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文本和背景的情况下,明白其用途,知识和信念。认知诗学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的手段。它有一个语言层面,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详细的精确的文字风格和文学的工艺分析。它提供了一个描述的手段和划定了在一个系统的知识和信仰的不同类型方式。认知诗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规范的文本世界理论。作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它不但是建立在对整个文本世界的语句分析上的,而且是创建在读者心里的对文字认知机制的理解,建构起读者亲身参与的文本结构。
  中国是一个慕古文化国家,从遗留下来如烟海的诗与酒交融的史料中,摘取点点,可窥豹一斑了。对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的形成,从史料上看,诗的形成到酒的出现,两者即结合在一起,诗酒撞击的灿烂火花,一直照耀着诗酒文化漫长的画卷。如果现在我们能够在认知诗学空间结构中,了解基本前提的背后所有这些创新学科的表达形式和意识形式、感知的约束,更加紧密地比以前意识到当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所从事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或高度和纯理论的运动,而需要明确和准确的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我们一定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完整地感受到中国诗酒文化中诗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Gavins,J援and G援Steen援Co倮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C]援London: Routled倮e,2003
  [2]Stockwell,P.Co倮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原tion[M]援London:Routle倮e,2002
  [3]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援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7援32援77

在认知诗学空间结构中感受中国诗酒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