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247

[ 贺克春 文选 ]   

作文备考应走出技术主义的泥淖 

◇ 贺克春

  进入高三,大大小小的考试层出不穷,集中批阅考试作文的机会也便多了起来。时间一长,就发现了一条规律:考场作文技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记得一位同仁说过:高考之前的复习都是技术性的操作。这话不假。临近高考,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训练也逐步局限于应试的框架之内。为达到考生“55分钟锁定55分”的愿望,语文教师可谓是煞费苦心:从常规人手,强化基础训练,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文体规范、语言表达等,都为学生作了精心的设计,归纳出一个个考场作文“万能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韩军的高考作文法宝,归纳起来应该是“一二三模式”。“一”即“一命中”,就是抒情性说理散文满分命中率最高,言外之意就是要练要写这种文体。“二”即“二震撼”,就是两个80震撼阅卷老师,即开头必须在80个字以内讲清自己文章的主题,结尾用80个字或者不超过两行字结题。“三”即“三斧头”,就是并列组合法、三问成文法、套用故事法。既然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价求创新,求深刻,求文采,那么作文训练就来个“短平快”:抓结构的程式化,抓文体的杀手锏,抓视角的奇特性。凡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摸爬滚打过的人都知道,这些训练技巧在提高学生考试作文分数上,应该是有一定短期效果的。
  但是,当作文训练被功利性地曲解为技术模式时,学生作文也就成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只会走进程式化、概念化、表层化及假大空的死胡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考场作文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作文进入了新八股的误区,从而湮没了作文自身的规律。对于作文本身而言,技术永远都不可能是第一位的,它只能是工具性的、手段性的。语文学科被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若语文只是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用缺乏人文的技术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吗?有教师这样写道:“这就好比吃饭,整整12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吃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饥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这就是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环顾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视作文教学为“技术”者比比皆是。现在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似乎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诸如作文技术乃至考试作文得高分的技术一直是被津津乐道和追捧的,教师们更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具体操作问题。但是技术操作面向的结果是工具理性,只重结果,只重效率,过程与价值被搁置起来,失掉的将是价值思想和人文精神高地的构筑。于漪老师曾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技术、技巧,而忽视意识、情感、思维、心灵。在技术本位的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写应试作文可能是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里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动……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说明我们教师在关注技术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意识、情感、思维和心灵。要知道,学生的心灵一旦冲破条条框框的技术作文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情驰骋的感情骏马!因此,要突破技术主义的樊笼,必须首先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让他们写自己喜欢的文章,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本应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新八股的气息。
  所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把抒写真情实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作文备考时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真情实感能够靠技术训练出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我们倡导学生写真情实感时,可能这样认为:学生作文忠实于自己的心情感受,应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的事情。事实上,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面而完美地表达出来是非常难的,而且由于应试作文技巧一再要求学生在作文里抒发的情感必须切中阅卷老师的审美情趣,学生最终表达出的是一种被扭曲的真情实感或带着面具的真情实感,这种情感也只能是虚假的,变味的。高考作文强调的是写一种有价值的真情实感,所谓的“价值”就是“真实背后的深意”,其最关键、最本质的是要塑造和展示一种自由的、审美的、深刻的生命状态。我们所抒的真情实感必须符合真正的全面的规律,而深刻地表达真情实感是使我们的真情实感更加感人的首要因素。余秋雨曾将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写自己的残疾经历,二是写天下更多的残疾人的经历,三是写天下所有人的残疾之处。正因为他面对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以作品也就越来越深刻。“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作文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活动而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支撑,创新地表达真情实感是使我们的真情实感更加自由的永恒追求,也是淡化技术痕迹的创新途径。由《萌芽》杂志社与七所著名重点高校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三大评判标准,是对传统的技术主义泛滥的作文教学的一种有益地冲击,更是让学生在作文中弘扬“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积极尝试。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它始终居于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这也意味着高考应试作文训练必须把技术工具和人文素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考场作文真正走出技术主义泛滥的泥淖。

作文备考应走出技术主义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