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123

  

用“三分钟”迷倒学生

◇ 陈昱钢丁立美

  高三语文复习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对课本、基础知识、题型等的掌握。笔者在高三教学中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这听起来似乎让人不太理解,但实际教学中,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往往都对语文重视的程度不够,课余用在语文科的时间明显不足,所以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前三分钟教学对整个课堂教学显得至关重要。
  语文课前三分钟是指在每一节课的前三分钟里由学生自主准备内容,然后向同学展示的带有演讲性质的活动。从高一到高三,笔者一直坚持把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大约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开始,我把课前三分钟完全定义为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学生可以谈谈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内心感受,也可以讲故事讲笑话,更多的就是去找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和同学分享。演讲的时间没有严格规定,条件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带文稿。学生演讲完之后,老师进行适当点评,然后开始上课。这样的操作方式在高一年级效果很好,原因是学生感觉有时间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少对即将开始的一节课充满期待。
  在教师不断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为了展示自我,不断创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获取同学的掌声。但时间久了,语文课前三分钟逐渐演变成展示才能的三分钟,演讲的人数打破了一人演讲的模式,演讲的时间有时需要两节语文课才能完成,演讲的内容逐渐脱离了语文本身。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教师有意识地把演讲的内容向文本转化,这里需要做的工作是给那些演讲水平高的学生私下规定演讲的内容,尤其是课外《读本》上的内容,让他们起到带头作用。这样,学生有时为了演讲甚至提前一个月准备,当然结果就是语文课完全是属于学生的,学生以占有语文课为乐。印象中,《听听那冷雨》《与妻书》等就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不过,做充分准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最大的好处是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榜样作用,使得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水平得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也大为浓厚起来。
  这样的操作模式在高三语文课的运用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知识结构不能及时传达给学生,通俗地讲就是不利于学生考试。为了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考试之间的矛盾,也为了让语文课与高考接轨,我把课前三分钟用到了极致,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首先是时间上,只能是三分钟以内。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演讲本身进行规范,主要有演讲的内容、演讲的仪态、演讲的熟练程度、演讲的互动以及演讲的时间等五个方面。而演讲的内容由教师规定,每周一个话题,话题主要切合高考,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如去年暑假开学,第一周是“我的奥运感动”,第二周是“梦想”,从第三周开始分别是“面对压力”、“美好的回忆”、“寂寞与辉煌”、“借口”、“捡石子须弯腰”、“等待”、“给父母的一封信”以及“阳光总在风雨之后”等等。几乎每一个话题都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也很好地切合高考作文话题,使得学生在听别人的文章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自己的独立创作。所以,那个学期没有单独写过作文却周周都在写作文讲作文。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的认可。这就涉及到对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评价。以往学生演讲往往是教师一个人评价,没有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针对演讲所要求的五个方面,每一周,我在班上选五个评委,每个人负责一项,每一项的分值是10分,每一个演讲者在演讲完之后都会很快得到一个分数,然后评出一周“演讲之星”,最后评出“月冠军”和“学期总冠军”,每一次获胜的学生会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操作中最为精彩的是每一节上课之前学生不知道该谁演讲,由教师在上课前临时通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不准备。针对演讲后的学生可能不会再准备其他周的话题,教师又要求他们以周记的形式在每周的星期五交上来,教师在阅读之后,把那些优秀的文章再拿出来和学生分享,从而达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资源共享,使得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虽然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内容略显枯燥,但学生对于语文课的期待从来就没有减少。学生上课时的认真必然会有利于对本节课语文知识的掌握,从而成为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的一大因素。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强调兴趣教学,提倡“时尚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是我长期给学生谈论的一个观点,如何把传统文化、知识考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首先是要听,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很难静下来看看文学名著,对待语文课更不会“情有独钟”。所以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包括重视早晚自习)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爱听语文,爱上语文”。课前三分钟从“束”到“放”再到“束”,从单一的演讲到最后高考,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短短三分钟,却像一把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钥匙,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放飞心中的希望。

用“三分钟”迷倒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