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130

[ 李伟 文选 ]   

古诗词意象教学三角度

◇ 李伟

  自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之后,“意象”即被当作诗的原质而被欣赏者所重视。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常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来感受诗歌之美。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对意象的理解常停留在单一的景(物)、情的关系上,其实,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充分领略意象的魅力。
  
  一、意象类型角度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意象可分为不同类型。从意象生成看,可以有原型意象、即兴意象之分。原型意象其原始含义在传承中获得了稳定性,理解古诗词,要追本溯源,努力了解这类意象的稳定含义。惟有如此,对诗歌的理解才不会流于表面。比如学马致远的《秋思》,领略前面三句九个名词并列的魅力,是对的,但并不全面,欣赏这首元曲还要注意体会“夕阳西下”句。自从《诗经》里道出了“日夕乃家归”的人类普遍情怀后,很多诗词都将离别相思安排在黄昏,如温庭筠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李白在《菩萨蛮》里说:“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黄昏,在古代诗词里已经成了衰飒、伤感的象征。所以《秋思》里,当萧瑟的秋景统一在黄昏的暮色里,蒙上了黄昏的阴影,此时,骑在瘦马上的人,自然情难以堪。理解了黄昏这一原型意象的含义,读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一种悲怆之感也就扑面而来,人心入肺。读《迢迢牵牛星》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句,同样要重视“一水”的理解。早在《诗经·蒹葭》里,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至此,“一水”便成了永恒间隔的象征,所以《迢迢牵牛星》里尽管“一水”“清且浅”,还是“脉脉不得语”。高语教材中的古诗词里,这样的原型意象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积累。
  即兴意象的主要特征在于:即兴意象作为组成元素进入诗歌作品时,不携有约定性的既成涵义。一个个即兴意象在具体的审美感兴、灵思中孕育,其涵义是流变的(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理解即兴意象,要知人论世,因为即使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语境里,也会生成不同情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这里的“菊”,淡泊闲逸,表现了辞官归隐的诗人超脱尘俗、摒弃机心与大自然悠然心会的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这里的“丛菊”意象色凋哀凄,伴随作者悲愁的泪水,浸渍作者思归的愁绪;“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里的菊花则瘦弱、憔悴,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二、意象功能角度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曹苇舫、吴晓认为意象有“描述、拟情、指意”三大表述功能。意象的描述功能是指其能将客体形象真实而直接行诸读者感官。意象的拟情性功能是指物化形态的意象常常承载着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强烈感情。意象的指意性功能又称象征性功能,苏珊·朗格指出: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意象的三种表述功能在具体作品中是有所侧重的,同时又是互相交错、合为一体的。其中描述性功能是最基本功能,拟情性与象征性往往建立在描述性基础之上。了解意象的三种功能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把握意象的内涵、诗歌的意蕴。如杜甫的《登高》一诗,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首先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画面:“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凉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幅画面本身具有独立的美感,这是意象的描述功能,但欣赏到此,显然不行。仔细体会,“落木萧萧”实际上暗示着生命的飘零,“不尽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无穷、自然的永恒,两句对比起来,“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常青”的哲理味就强烈渗透出来,这是意象的指意性功能。而当这种对生命的感叹一旦融入到萧瑟秋景中,诗人季节之悲、个人之悲的情感就更动人了,意象的拟情性功能也出来了。
  
  三、意象结构角度
  
  这里的结构,指组合。砖、石、木质构件只有在按照建筑师的设计并组合成为建筑物后,才能显示其作用。任何一个意象,也只有在组合中才能显示艺术价值。意象的组合方式很多,有并列、递进、剪接、叠加、对比等。高中教材中古诗词里出现得比较多的是叠加和对比。叠加式是“诗人从抒情表意需要出发,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色调、气氛、情趣、倾向的意象,重复使用、接连缀合”。比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之所以拥有超常感人力量,除了情景交融,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作者采用了叠加手法。杨柳,是一个原型意象,它与伤离怨别紧密联系。刘绮庄有“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扬州送人》),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晓风,清晨之风,古代行人常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常在这个时刻,“风”前置一“晓”字,也点染出凄凉色彩。而月,也常与思念、离愁连在一起,白居易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长相思》)。晏殊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残月就更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意。当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在一起。整体远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更能打动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也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手法。“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自古以来,梧桐就常作凄凉悲伤的象征,绵绵细雨也常契合了文人失意与愁苦的绵长,而细雨滴梧桐又笼罩在黄昏这一特定时刻,点点滴滴呀。一声声撞击着人的心扉,读来令人断肠。叠加式组合绝不是单调的重复,相同色调、情趣的意象重叠组合,能获得一种同向强化的惊人效果。
  对比式组合是指“相互连接的意象,在内涵、色调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由于对立的意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对我们读者来说,阅读时总是能感受到一种震撼。“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这里“塞上长城”是作者自许,是他报国之志的体现。“镜中衰鬓”,意味着理想的破灭。“长城”意象壮阔雄伟,“衰鬓”则灰暗渺小。巨大反差中,诗人抱负不得实现的深层悲苦,也就强烈渗透出来。“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姜夔《扬州慢》)中,“春风十里”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荞麦青青”写出现在扬州的萧条冷落,历史与现实、繁华与凄凉的强烈对比,传达出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超越时空的“黍离”悲情。
  在高语教材中的古诗词里有众多的内涵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的感受、情绪和愿望,有些还负载、积淀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内容。只有对意象的类型、功能、结构有所了解,才能走进多彩的意象世界,才能真切地理解古典诗词,才能更好地接受古典诗词中人文精神的濡染。

古诗词意象教学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