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伯格的“教学对话原理”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这种理念同样适合于作文评价。
作文教学,谁都知道疏忽不起,马虎不得,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在高考中作文的分值在不断提高,有的省已达70分。可具体在教学行为上,该怎样重视,如何操作,教师们往往又一头雾水,有些茫然。作文教学分为命题、指导、练习、批阅、评讲五个环节,而在五个环节中,批阅环节应该是显得尤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一个重新认识的环节,一个反馈的环节,一个提高的环节。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是被认为最耗时、最费力而收效甚微的环节。有人甚至发出了要不要批阅的疑问,产生了有没有效果的怀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问题在于传统的教师全收独改的作文批阅的方法单一、封闭,存在着弊端。这种批改方式往往是老师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默默地面对一本本作文,勾勾画画,最后给一个分数,写一段评语。应该说这样的批阅相对来说比较节省时间,但弊端也很明显,缺少了习作者主体的参与。习作者往往看一下老师所给的分数,有评语的读一下评语,对于老师的批注和评语,有没有理解,自己如何看待,就不再去关注、细究了。这样,老师批阅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学生作文的纸面上,没有被学生接受、理解,没能形成很好的信息流动,也就没有达到批阅的目的。
于是,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批阅环节,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该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寻求一种灵活、可行、高效的批阅方法。我觉得要提高作文批阅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习作者参与到作文批阅的过程中来,与批阅者形成有效对话,让正确的信息极大限度地被习作者接受、理解。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作了一些尝试。
每次作文收齐之后,我总是先来个整体通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希望像大鹏一样,能够超然地综观全体学生的作文,从而对整体情况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作文情况,把作文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本上可以,但在局部存在一些问题的;第二类是在构思立意上明显存在问题且问题比较多的;第三类就是存在共性问题且问题比较典型或写得比较出色的。最后,把每一类中的部分或全部拿出来分别进行由习作者参与的不同层面的对话批阅。
一、学生与习作者展开对话
第一类,我通常采用此种方法,因为学生有能力发现并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平时的批阅,往往习惯把批阅的任务总是揽于自己的怀中,觉得自己不参与就不放心。其实这是一种低估学生能力的看法。我们完全可以适当把批阅的任务交由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当然,过去也有一些教师曾经偶尔尝试采用过一种由学生相互批阅的方式。就是每位学生批阅一本其他学生的作文,把批阅的意见和建议写在习作的相应位置。这种方式适当采用,应当说发挥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给学生与习作者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提供了机会,有助于提高批阅者的习作水平,但这种交流不够充分完全,因为缺少了习作者主体的参与,缺少了学生与习作者,习作者与自己习作之间对话环节。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批阅一定要有习作者参与,是一种由习作者本人参与的对话批阅。对话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前后左右之间。讨论对话时,首先要求习作者自己把习作的创作思路、设想以及现在重新阅读后发现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一下,然后其他同学把阅读之后的看法、感受讲出来,与习作者本人展开交流、讨论,看法认识趋于一致时可以形成文字结论,当然每个人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二、教师与习作者展开对话
第二类作文,我通常采用此类批阅方法,因为问题比较多。教师当然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注重全面的同时也要侧重个体,每一次写作后要轮流找相关同学进行交流,尤其要找习作问题比较多的习作者。作文的批阅有面批的说法。不过,通常所说的面批,更多是教师当面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意见,教师把自己放在全知全能的绝对强势地位,以教导的口吻,强迫学生接受,这样显然教师与习作者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沟通。教师在找学生交流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形成融洽的交流气氛,与学生展开真正的交流。教师可先以倾听者的身份出现,请学生自己谈一谈写作的过程,写作的思路和设想,以及对自己习作的看法。教师应该尽可能站在习作者的水平角度来考虑,提出一些学生努力一把可以达到的建议,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提出的建议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三、教师、学生与习作者展开对话
第三类作文,我通常采用此种批阅方法,因为,此法比较有共性或指导意义。学生与习作者,教师与习作者的交流,其实是属于小范围的对话,有时为了扩大批阅的影响范围,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可以选取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到班上进行集体批阅。一般教师会先把这类作文定格,然后拿到班上当作典型例子去读,这种做法效果当然会有,但效果有多好,值得探讨。如果我们把这些作文拿到班上集体批阅,让教师、学生、习作者全都参与进去,共同进行交流、对话,肯定会各受其益。我们可以先把用来批阅的作文复印后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对作文进行批阅,其中包括习作者本人。批阅完结以后,先请习作者本人进行表述,然后请其他同学发表各自的看法,教师适时对习作者和其他学生的批阅意见进行引导、评点。在集体的交流、讨论中,关键是对话的过程有没有碰撞,有没有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没有让学生各有所得。
总之,笔者认为,平时的作文批阅,要尽可能地从一种单一的封闭的批阅模式中走出来,尝试采用一种有习作者主体参与的开放的互动的对话批阅,这样会走进习作者,真正了解习作者,给习作者以有益的指引,极大地激发习作者的写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