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命题解读
江苏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在作文命题方面一直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稳中求胜、守正出新。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如果含义理解有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提供的阅读材料原文出自2011年第4期的《读者》杂志上《轻一点,别点蜡烛》一文,此文是作者漆宇勤根据一次探险经历所作。被选作江苏高考材料作文时只有一些细微的改动。比如原文里说的是“间隔几个月”,而题目是“几天”;原文里说的是“玄色的蝴蝶”,而题目却是“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原文如下:
出于好奇,和几个朋侪到山上举行所谓的探险,探查一个从来没有人进过的石洞。
到了目标地后,大家带着绳索、火种和电筒等,警惕翼翼地往岩石交错的石洞内里爬。由于对洞内氛围环境不清楚,我们每隔几十米就点燃两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进去不远,我们就惊喜地发现,这一次探险确实很值得。石洞本身的造型以及石笋等景致已经够奇特的了。更奇特的是,在深入洞穴三百多米的地方,竟然尚有玄色的大蝴蝶,东一只西一只地贴在晶莹的白色钟乳石洞壁上栖憩。我们从来不知道,蝴蝶竟然可以在没有阳光的冰冷洞穴深处数百米处生存。那种纯白的洞壁和玄色的蝴蝶在烛光映照下的情况,非常让人震撼。
遗憾的是,这次探索我们总共只走了大约400米,最终因为攀援设施准备不充分而无奈折返。
过了几个月,大家记挂着洞穴深处的蝴蝶和那晶莹的钟乳石,相约再次去洞内探查。这次,我们邀请了专业人员参与。
很奇怪,在上次我们走过的那一段洞穴,竟然一只蝴蝶都没有看到了。最后,一直到了洞穴深处400米之外,我们才又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依旧是趴在白色的钟乳石上,在手电光照射下一动不动。
上次我们明明是在进洞三百米左右的地方发现蝴蝶的,为什么这次往深处移动了这么远呢?同行的专业人员告诉我们,很可能是我们上次点燃的蜡烛惹的祸。因为这个洞穴从来没有人进入,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温度和静谧环境,蝴蝶适应了在洞穴深处300米左右这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区域环境中憩息。但是,我们进入时的喧闹声加上蜡烛的火光与热量,影响了脆弱的小环境,蝴蝶自然就只有往更深处去寻找适宜自己栖憩的环境。
可是,这么大洞穴,仅仅是几根小小的蜡烛和四个人的一次进入就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吗?我们有些不相信。
看到我们的表情,同行的专家笑了,他指着身后的钟乳石说:“影响还不止这一点呢,你们看,这些钟乳石与你们上次看到的颜色是不是有一些不同?”经过他的提醒,我们发现确实如此,凡是上次我们靠过蜡烛的地方,本来异常洁白的钟乳石洞壁色泽都显得更加暗淡。蜡烛的烟让白色的钟乳石显出一片片的黑色。
“如果不进行处理,过了若干年后,这种黑色被新的碳酸钙覆盖,这块钟乳石就成了擦不掉的白中带黑的颜色了。”
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几根小小的蜡烛竟然给一个洞穴的整体环境带来巨大甚至是长远的变化——所以,请记得,面对这种脆弱的小环境,请轻一点,别点蜡烛!
阅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对叙事性材料的解读会更深刻一些。如果从叙述学的角度来分析,题目材料是由命题者进行改编的。而故事中的叙述者的解释是不可靠的,至少材料缺乏科学性,探险者进洞以后发生了什么读者也不一定清楚。所以材料和故事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视角转向人与自然的审美体验,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这与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以及今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要求一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思想导向很好。高考作文一般考查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是审题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二是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特别是道德素养;三是考查学生感悟生活和生命的能力。尤其是第三种考查,要求学生不仅仅能理解题目材料,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联系生活和生命经历,充分阐述和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总的来看,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基本达到了这些目标,比较符合考试中心对新材料作文的最新认识,选了一个带有故事性的感性材料,能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时也秉承了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浓郁的人文关怀。
今年作文的文字材料不存在阅读障碍,导向性强,在立意、选材等方面具有启发性和思维梯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思维品质,绝大多数考生不会跑题,但是作文立意的高下、思想认识的深浅区分度还是很高的。
在审题方面,即使学生没有读过原文,题目中这部分选文,也还是提供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材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个对象起码就有一个角度。审题关键在于抓对象、析主旨。抓对象时,可以使用要素分析法、关系分析法。材料中的对象有:洞穴、探险者、蜡烛、蝴蝶。先从探险者角度看,探险者入洞之后就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没有拍打它们,也没有追赶它们,而是悄悄地离开,因为他们不想惊扰蝴蝶。这说明这些探险者是善良的、理智的,还是懂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当然,他们的探险行为已经在客观上影响了蝴蝶,也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所以,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角度入题。再说蜡烛,探险者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的举动却大大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和生存习惯,所以等探险者第二次进洞时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于是,探险者有所领悟:小小的蜡烛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整个材料最关键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给考生的立意暗示。当然,关于“小事”“细节”和“小人物”的影响既可以说其正能量,也可以论其负能量。再说蝴蝶,它们在受到人类的惊扰之后,选择了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栖居,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那么,从蝴蝶的身上,我们可以想到蝴蝶退避只是因为蜡烛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会自我保护?这个角度可能是很多考生没想到的,如果能想到,文章就会在创新上领先一筹了。再从四者关系来看,洞穴不过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材料实质上是谈探险者和蝴蝶的关系。而蜡烛成了探险者和蝴蝶关系的媒介。没有蜡烛,探险者看不到五彩斑斓的蝴蝶;没有蜡烛,蝴蝶的生存环境也不会破坏。文章可就这些关系立意。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
一、作文命题解读
江苏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在作文命题方面一直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稳中求胜、守正出新。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如果含义理解有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提供的阅读材料原文出自2011年第4期的《读者》杂志上《轻一点,别点蜡烛》一文,此文是作者漆宇勤根据一次探险经历所作。被选作江苏高考材料作文时只有一些细微的改动。比如原文里说的是“间隔几个月”,而题目是“几天”;原文里说的是“玄色的蝴蝶”,而题目却是“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原文如下:
出于好奇,和几个朋侪到山上举行所谓的探险,探查一个从来没有人进过的石洞。
到了目标地后,大家带着绳索、火种和电筒等,警惕翼翼地往岩石交错的石洞内里爬。由于对洞内氛围环境不清楚,我们每隔几十米就点燃两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进去不远,我们就惊喜地发现,这一次探险确实很值得。石洞本身的造型以及石笋等景致已经够奇特的了。更奇特的是,在深入洞穴三百多米的地方,竟然尚有玄色的大蝴蝶,东一只西一只地贴在晶莹的白色钟乳石洞壁上栖憩。我们从来不知道,蝴蝶竟然可以在没有阳光的冰冷洞穴深处数百米处生存。那种纯白的洞壁和玄色的蝴蝶在烛光映照下的情况,非常让人震撼。
遗憾的是,这次探索我们总共只走了大约400米,最终因为攀援设施准备不充分而无奈折返。
过了几个月,大家记挂着洞穴深处的蝴蝶和那晶莹的钟乳石,相约再次去洞内探查。这次,我们邀请了专业人员参与。
很奇怪,在上次我们走过的那一段洞穴,竟然一只蝴蝶都没有看到了。最后,一直到了洞穴深处400米之外,我们才又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依旧是趴在白色的钟乳石上,在手电光照射下一动不动。
上次我们明明是在进洞三百米左右的地方发现蝴蝶的,为什么这次往深处移动了这么远呢?同行的专业人员告诉我们,很可能是我们上次点燃的蜡烛惹的祸。因为这个洞穴从来没有人进入,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温度和静谧环境,蝴蝶适应了在洞穴深处300米左右这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区域环境中憩息。但是,我们进入时的喧闹声加上蜡烛的火光与热量,影响了脆弱的小环境,蝴蝶自然就只有往更深处去寻找适宜自己栖憩的环境。
可是,这么大洞穴,仅仅是几根小小的蜡烛和四个人的一次进入就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吗?我们有些不相信。
看到我们的表情,同行的专家笑了,他指着身后的钟乳石说:“影响还不止这一点呢,你们看,这些钟乳石与你们上次看到的颜色是不是有一些不同?”经过他的提醒,我们发现确实如此,凡是上次我们靠过蜡烛的地方,本来异常洁白的钟乳石洞壁色泽都显得更加暗淡。蜡烛的烟让白色的钟乳石显出一片片的黑色。
“如果不进行处理,过了若干年后,这种黑色被新的碳酸钙覆盖,这块钟乳石就成了擦不掉的白中带黑的颜色了。”
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几根小小的蜡烛竟然给一个洞穴的整体环境带来巨大甚至是长远的变化——所以,请记得,面对这种脆弱的小环境,请轻一点,别点蜡烛!
阅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对叙事性材料的解读会更深刻一些。如果从叙述学的角度来分析,题目材料是由命题者进行改编的。而故事中的叙述者的解释是不可靠的,至少材料缺乏科学性,探险者进洞以后发生了什么读者也不一定清楚。所以材料和故事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视角转向人与自然的审美体验,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这与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以及今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要求一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思想导向很好。高考作文一般考查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是审题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二是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特别是道德素养;三是考查学生感悟生活和生命的能力。尤其是第三种考查,要求学生不仅仅能理解题目材料,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联系生活和生命经历,充分阐述和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总的来看,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基本达到了这些目标,比较符合考试中心对新材料作文的最新认识,选了一个带有故事性的感性材料,能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时也秉承了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浓郁的人文关怀。
今年作文的文字材料不存在阅读障碍,导向性强,在立意、选材等方面具有启发性和思维梯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思维品质,绝大多数考生不会跑题,但是作文立意的高下、思想认识的深浅区分度还是很高的。
在审题方面,即使学生没有读过原文,题目中这部分选文,也还是提供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材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个对象起码就有一个角度。审题关键在于抓对象、析主旨。抓对象时,可以使用要素分析法、关系分析法。材料中的对象有:洞穴、探险者、蜡烛、蝴蝶。先从探险者角度看,探险者入洞之后就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没有拍打它们,也没有追赶它们,而是悄悄地离开,因为他们不想惊扰蝴蝶。这说明这些探险者是善良的、理智的,还是懂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当然,他们的探险行为已经在客观上影响了蝴蝶,也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所以,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角度入题。再说蜡烛,探险者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的举动却大大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和生存习惯,所以等探险者第二次进洞时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于是,探险者有所领悟:小小的蜡烛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整个材料最关键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给考生的立意暗示。当然,关于“小事”“细节”和“小人物”的影响既可以说其正能量,也可以论其负能量。再说蝴蝶,它们在受到人类的惊扰之后,选择了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栖居,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那么,从蝴蝶的身上,我们可以想到蝴蝶退避只是因为蜡烛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会自我保护?这个角度可能是很多考生没想到的,如果能想到,文章就会在创新上领先一筹了。再从四者关系来看,洞穴不过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材料实质上是谈探险者和蝴蝶的关系。而蜡烛成了探险者和蝴蝶关系的媒介。没有蜡烛,探险者看不到五彩斑斓的蝴蝶;没有蜡烛,蝴蝶的生存环境也不会破坏。文章可就这些关系立意。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
一、作文命题解读
江苏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在作文命题方面一直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稳中求胜、守正出新。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如果含义理解有误,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提供的阅读材料原文出自2011年第4期的《读者》杂志上《轻一点,别点蜡烛》一文,此文是作者漆宇勤根据一次探险经历所作。被选作江苏高考材料作文时只有一些细微的改动。比如原文里说的是“间隔几个月”,而题目是“几天”;原文里说的是“玄色的蝴蝶”,而题目却是“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原文如下:
出于好奇,和几个朋侪到山上举行所谓的探险,探查一个从来没有人进过的石洞。
到了目标地后,大家带着绳索、火种和电筒等,警惕翼翼地往岩石交错的石洞内里爬。由于对洞内氛围环境不清楚,我们每隔几十米就点燃两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进去不远,我们就惊喜地发现,这一次探险确实很值得。石洞本身的造型以及石笋等景致已经够奇特的了。更奇特的是,在深入洞穴三百多米的地方,竟然尚有玄色的大蝴蝶,东一只西一只地贴在晶莹的白色钟乳石洞壁上栖憩。我们从来不知道,蝴蝶竟然可以在没有阳光的冰冷洞穴深处数百米处生存。那种纯白的洞壁和玄色的蝴蝶在烛光映照下的情况,非常让人震撼。
遗憾的是,这次探索我们总共只走了大约400米,最终因为攀援设施准备不充分而无奈折返。
过了几个月,大家记挂着洞穴深处的蝴蝶和那晶莹的钟乳石,相约再次去洞内探查。这次,我们邀请了专业人员参与。
很奇怪,在上次我们走过的那一段洞穴,竟然一只蝴蝶都没有看到了。最后,一直到了洞穴深处400米之外,我们才又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依旧是趴在白色的钟乳石上,在手电光照射下一动不动。
上次我们明明是在进洞三百米左右的地方发现蝴蝶的,为什么这次往深处移动了这么远呢?同行的专业人员告诉我们,很可能是我们上次点燃的蜡烛惹的祸。因为这个洞穴从来没有人进入,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温度和静谧环境,蝴蝶适应了在洞穴深处300米左右这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区域环境中憩息。但是,我们进入时的喧闹声加上蜡烛的火光与热量,影响了脆弱的小环境,蝴蝶自然就只有往更深处去寻找适宜自己栖憩的环境。
可是,这么大洞穴,仅仅是几根小小的蜡烛和四个人的一次进入就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吗?我们有些不相信。
看到我们的表情,同行的专家笑了,他指着身后的钟乳石说:“影响还不止这一点呢,你们看,这些钟乳石与你们上次看到的颜色是不是有一些不同?”经过他的提醒,我们发现确实如此,凡是上次我们靠过蜡烛的地方,本来异常洁白的钟乳石洞壁色泽都显得更加暗淡。蜡烛的烟让白色的钟乳石显出一片片的黑色。
“如果不进行处理,过了若干年后,这种黑色被新的碳酸钙覆盖,这块钟乳石就成了擦不掉的白中带黑的颜色了。”
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几根小小的蜡烛竟然给一个洞穴的整体环境带来巨大甚至是长远的变化——所以,请记得,面对这种脆弱的小环境,请轻一点,别点蜡烛!
阅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对叙事性材料的解读会更深刻一些。如果从叙述学的角度来分析,题目材料是由命题者进行改编的。而故事中的叙述者的解释是不可靠的,至少材料缺乏科学性,探险者进洞以后发生了什么读者也不一定清楚。所以材料和故事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视角转向人与自然的审美体验,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这与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以及今年江苏省的《考试说明》要求一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思想导向很好。高考作文一般考查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是审题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二是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特别是道德素养;三是考查学生感悟生活和生命的能力。尤其是第三种考查,要求学生不仅仅能理解题目材料,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联系生活和生命经历,充分阐述和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总的来看,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基本达到了这些目标,比较符合考试中心对新材料作文的最新认识,选了一个带有故事性的感性材料,能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时也秉承了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浓郁的人文关怀。
今年作文的文字材料不存在阅读障碍,导向性强,在立意、选材等方面具有启发性和思维梯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思维品质,绝大多数考生不会跑题,但是作文立意的高下、思想认识的深浅区分度还是很高的。
在审题方面,即使学生没有读过原文,题目中这部分选文,也还是提供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材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一个对象起码就有一个角度。审题关键在于抓对象、析主旨。抓对象时,可以使用要素分析法、关系分析法。材料中的对象有:洞穴、探险者、蜡烛、蝴蝶。先从探险者角度看,探险者入洞之后就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没有拍打它们,也没有追赶它们,而是悄悄地离开,因为他们不想惊扰蝴蝶。这说明这些探险者是善良的、理智的,还是懂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当然,他们的探险行为已经在客观上影响了蝴蝶,也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所以,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角度入题。再说蜡烛,探险者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的举动却大大影响了蝴蝶的生存环境和生存习惯,所以等探险者第二次进洞时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于是,探险者有所领悟:小小的蜡烛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整个材料最关键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给考生的立意暗示。当然,关于“小事”“细节”和“小人物”的影响既可以说其正能量,也可以论其负能量。再说蝴蝶,它们在受到人类的惊扰之后,选择了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栖居,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那么,从蝴蝶的身上,我们可以想到蝴蝶退避只是因为蜡烛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会自我保护?这个角度可能是很多考生没想到的,如果能想到,文章就会在创新上领先一筹了。再从四者关系来看,洞穴不过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材料实质上是谈探险者和蝴蝶的关系。而蜡烛成了探险者和蝴蝶关系的媒介。没有蜡烛,探险者看不到五彩斑斓的蝴蝶;没有蜡烛,蝴蝶的生存环境也不会破坏。文章可就这些关系立意。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