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当然最终要靠学生自己自觉地去获得和习得,但这其中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个语文教师如果非常热爱阅读,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感受和体会,有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那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定能够得心应手,一定会和学生一起自由地翱翔在读物的瑰丽世界里,学生必然会从中既学到阅读的方法,又得到精神的陶冶,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整天在各种测试题中兜圈子,除了获得一些可怜的分数以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到头来,连对读物的最初的那一股热情也接近丧失了,更不用说继续提高了。为此,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素养就迫在眉睫了。那么,语文教师应当怎样阅读呢?因篇幅所限,本文仅谈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积极的阅读态度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大量的材料要读,比如说课本、教参、报刊、网络上的资料、学生的作文作业试卷等等。但这些大都是纯粹的工作性阅读。我们说语文教师要有积极的阅读态度,意思是说在非工作性阅读中不要带过多的功利性,要对读物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态度。高尔基曾说,他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语文教师在工作的间隙应当营造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既要怀着一股热情,同时还应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外界的繁华和功利所累,才能真正感受到读物中的意蕴、乐趣和智慧之光,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性阅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阅读素养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这正如临摹写生之于绘画创作,临摹字帖之于书法创作,视唱练耳练功之于正式演出。
其次,应有正确的阅读原则
语文教师也是人,对各种读物包括消遣性的读物也是喜欢的。但是,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能什么都读,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这里就有一个原则问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选择读物时必须选择经典。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当中,经过大浪淘沙,总会留下一些具有恒久魅力的典籍,这就是经典著作。许多人喜欢读那些畅销书、时尚书,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重任的语文教师却必须热爱经典,走进经典,阅读经典。我们不但应当阅读我们国家固有的文化典籍、文学名著,还要阅读世界各国从古以来的文化典籍。我们的目光应当远大一些。我们要知道,不但古代有经典,现代当代也有经典。不要一提经典,马上就会想到中国的“四书五经”、“前四史”、“四大名著”,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等。在中国和世界现当代文化历史发展中也有许多世人所公认的科学、历史、文学和文化名著。这些,语文教师都应当循序渐进地阅读,以增强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要把阅读的重点放在文学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语言发展状况。所以,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要感受它的魅力,就必须从阅读文学作品入手。《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个重要任务需要具有较高文学鉴赏能力的语文教师来完成。因此,语文教师阅读的重点必须放在文学阅读方面,在平时阅读中,应当为自己制定可行的文学阅读计划。既要读那些自己未曾读过的文学作品,也要重读那些已经读过的文学作品。在文学阅读中,不要仅仅满足于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关键的问题是要培养自己高超的文学鉴赏能力。平常在工作当中,一些教师凭借参考书和标准答案来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但是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独特感受能有多少呢?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在非工作的自由的阅读氛围中学会自己感受和品味,不要急急忙忙去看专家的“权威”解释,一定要先用自己的真感觉、真体验来领会作品的含义,一开始可能是肤浅的、幼稚的、低水平的,但坚持下来,必定会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甚至和权威专家“英雄所见略同”。总之,文学阅读应当是语文教师阅读的重点。
第四,要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阅读的功用是多元的,比如获得知识、经验、教训和智慧,陶冶心灵,了解其他信息,搜集研究资料等。阅读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为写作打基础。写作需要观察,需要了解社会,当然还需要阅读来铺垫。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又有促进阅读的功效。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时,应当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时,应当自觉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可以评论,可以发表新的看法,可以学习写作的方法。除了做一般的读书笔记外,还应进行正式的写作。在读书中,有新的体会,可以下笔成文;可以对某一作品进行评论,写成研究性论文;可以学习作品的写法,尝试文学创作。这样,一边读,一边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坚持下去,就可大大强化阅读的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搞好语文教学,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语文教师应当热爱阅读,应当阅读经典著作,阅读的重点应放在文学方面,阅读应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师阅读素养提升之时,必将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