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传统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已经有一段历史了。对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许多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大体上讲,业界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创作年代、艺术特色等大的方面的认识已趋于统一。但是,人们对文本中一些小问题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们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桃花源记》中“渔人”和“刘子骥”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渔人”
对“渔人”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在文中的作用,通行的理解是:“渔人”是一个线索人物。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展开的。江苏省南通市的杨玉栋老师在其文章《<桃花源记>“渔人”新解》(《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中,从多方面对“渔人”的形象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观点。杨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认为基本上还是到位的。但是,对杨老师根据谐音说“渔人”就是“愚蠢的俗人”这一说法,我们认为多有不妥。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出这样一位“渔人”,并让“渔人”亲历桃花源,其主要意图只是借“渔人”之经历,来展示自己的理想社会,并无别的什么用意。之所以让“渔人”而不是“猎人”发现桃花源,只是因为桃花源就在溪水源头。让“渔人”发现桃花源,这样的叙述更近常理一些。“烂柯人”一典中王质的樵夫形象的设计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渔人”就是凡人一个。
不过,陶渊明也并不仅仅把“渔人”作为凡夫俗子来写。文中的“渔人”,虽然不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鲜明,我们却也能从文中的描述看出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渔人”“欲穷其林”及“便舍船,从口入”,可见其极富冒险精神;从“渔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可见其工于心计;从“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可见其轻诺寡信及贪婪薄情。这最后一点正是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是对当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揭露和批判。对这一层意思的理解,我们从《桃花源诗》中“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一句中可找到根据。这里,“渔人”的轻诺寡信及贪婪薄情与“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及民风淳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会有“淳薄既异源”的慨叹了。
关于“刘子骥”
对于“刘子骥”这一人物,教材给出了明确的注释:“名驎之,《晋书·隐逸传》说他‘好游山泽’。”可见,“刘子骥”这一人物,历史上真有其人。所以,人们对“刘子骥”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是: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我们认为,“刘子骥”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不仅限于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应该还有另外的作用。这另外的作用就是暗示桃源世界是虚构的。这样说的根据就在于文章强调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渔人”那样的轻诺寡信、贪婪薄情、负义无耻之徒“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这样的“高尚士”总该探访到桃源仙境吧?不想其结果却是“未果,寻病终”。这不正暗示了桃源仙境是一个谁也找不到的虚幻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