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143

[ 吴静 文选 ]   

动人形象 感情力量

◇ 吴静

  在《背影》里,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父亲的肖像,也没有描述他的面部表情,而是别开生面地写了他的背影。但我们却感到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主要在于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攫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这一形象丰满生动。请看,描写背影时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态,色调十分浓重。这一简洁的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为下面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写父亲的动作,先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继则“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最后推出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特写镜头:“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里写的是背影,实际揭示的是父亲内在的感情,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人们不是真切地窥见到他为的爱子深情?通过简洁的文笔绘态传神,揭示主旨,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典型手法。文章写父亲的对话只有四次,都很简短,但话短情深,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四句话都集中在送别时,第一句是儿子劝他不要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担心茶房不周到。第二句话是到了车站,儿子劝他回去,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一怕儿子在车上饥渴。第三句话是放下橘子走下车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关心儿子沿途安全。第四句话是走了几步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惟恐行李丢失。这些话极为平常,非常简朴,但却是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其实作者当时已是20岁的青年,来往北京已多次,但在父亲心目中他仍是个孩子,因而如此牵肠挂肚,一百个放心不下。在这里,对话实际上是一种揭示心理的手段,把父亲临别时的心绪、心态——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和依依难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上可见,“背影”之所以如此动人,关键是作者对他所写人物的心理动态和内在情绪,作了深入的揣摩,有深刻的体会。这种体物察真的态度正是朱自清缜密细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鲜明表现。
  其次,背影的动人处还在作者倾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朱自清在谈到《背影》成因时曾说:当时接到父信看完后,“泪如泉涌”,浦口车站分别的情形立刻呈现在眼前。可见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但作者并没有以抽象语言表述自己对父亲的思念,而是把感情熔铸于父亲的“背影”之中。作品写父亲均从“我”的视角出发,三次“背影”都是从“晶莹的泪光”中映现出来的,这便产生了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

动人形象 感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