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一个经验型的、局部的、灵活的、个性化的、可供实际操作的写作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呢?已有的国内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和实验,笔者对一些常见训练序列稍作总结梳理。
(一)写作知识序列。该序列是依据写作学知识,按照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外部表现形态排列作文教学的序列。如题目→中心→材料→结构→表现手法→语言,或记叙→说明→议论等等。这样的序列多以知识讲解传授为主,很难实现培养作文能力的目的。知识,是人们根据文章的存在概括出的文章的本质、特征之类,拿来指导学生具体作文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缺乏指导意义。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也不是接受了相关知识就能实现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文章学知识,也未必会写文章。再者,文章学知识细碎繁杂,不一而足,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系统传授。其实,该序列在小学阶段进行,让学生获得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二)写作流程序列。有人认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有了写作知识和技能,也就能写出好文章。基于这种认识的写作训练一般以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写作知识技能为线索来安排训练序列: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修改。有的从写作经验入手,由文字、材料、新意、修改、个性五环节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写作。有的先进行观察体验,再构思立意,最后进行语言表达。福建永安一中“作文阶梯式训练”课题组形成了作文阶梯七步法:定点、激趣、导法、示例、练习、反馈、拓展。通过训练使大多数同学养成了五个好习惯:认真书写、善于积累、积极练笔、精心构思、反复修改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该序列在教学指导中呈现流程:写前指导(含写作方法,例文导路),写作训练,讲评交流,总结反思。这个训练序列主要针对命题作文写作过程训练写作技能,它不能解决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的问题,也不适宜做支撑起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训练序列。
(三)文体训练序列。该序列按文体知识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交叉的散文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展开写作训练。这种文体渐进的序列最初由梁启超提出,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也符合文章写作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其特点是重视各种文体写作规范的教学与训练、模仿,特别是操作性强,容易见效,学生写作有较强的文体感。这种序列对目前的作文教学理念“淡化文体,突出表达”有一定补充效果。但是,“淡化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而是淡化“单一命题的单一的文体要求”,在同一命题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但一旦选定了这个文体,就需要强调这个文体的规范。记叙文,以情动人,关键在选材,强调细节和场景;议论文,以理服人,关键在思维,突出语言单位。规范的记叙文是“一人一事一情”,在800字左右的记叙文里,能够刻画一个人,写好一件事,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规范的议论文是“一事一议一思”,就是针对一种现象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中表现一种思想。当然,学生的创意作文、个性作文,是不能以“规范”来约束的,这样的作文未必不是在创造一种新的“规范”。
(四)思维训练序列。人们认为,写作是一个思维过程,写作实际上是“记录”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成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就能写出好文章,也就能获得写作能力。基于这种认识的写作训练一般以学生思维发展的智力层次作为写作训练的序列阶梯,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其显著特点是丢掉了以作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作文教学的基本依托的传统做法,对于端正文风,提倡言之有物、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等起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河北的特级教师栗宜民就直接提出了“思维能力论”。思维训练的指导主要形成以下五种递进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素材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想象联想的能力——辩证概括的能力。扬州中学的蒋念祖带领的团队也对该序列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五)素材积累序列。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一般意义的写作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作文指导训练比较多地集中在“输出”这个环节上。如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对如何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加工材料等等,则缺少必要的训练。于是,依据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内容,甚至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安排作文教学的序列。如有的把学生的生活分成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人生、我与文学、我与文化七大块,分块积累;有的把生活主题切分成块,如读书、勤奋、毅力、道德、理想、环境等;有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与写作的联系进行训练指导,大致形成“训练内容三大块”:学校生活——记叙,以热爱之情去描述、赞美,议论用发展的观点比较、思辨;家庭印象——记叙,以理解之心去记叙、深思,议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启迪;社会现象——记叙,以讴歌之笔去描绘、宣传,议论用辩证观点论述、展望。这样的序列更多参照的是作家创作的思路,忽视了中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生活区间是家庭学校一条线,不可能亲身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老师也不可能过多地领着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体验生活。只重内容忽视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容易把语言表达变成说教。
(六)读写结合序列。这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也是较成熟的经验,多年来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实施着。这种序列,把阅读吸收看做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的手段和源头,把每一篇精美的文章看作模仿的例子,在对原文的熟读揣摩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启发作文的方法技巧。有的还把读写对应起来教学,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从读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结合练遣词造句等等。这种方法把阅读领悟、模仿借鉴结合起来,既积累生活,又积累语言,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足之处是课本选文的内容形式很难和作文表达的过程规律吻合,一册书学完,难以形成完整的序列,学生大脑中构不成网络。模仿借鉴需要对原文熟读精悟,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学生对一篇课文往往读三两遍而已,不能熟读成诵,课文不能被熟练掌握,营养就不能被较多地吸收,大脑中没有课文的“影印”,就不能灵活地借鉴指导,容易流于生搬硬套。
如何构建一个经验型的、局部的、灵活的、个性化的、可供实际操作的写作教学系统和训练系统呢?已有的国内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和实验,笔者对一些常见训练序列稍作总结梳理。
(一)写作知识序列。该序列是依据写作学知识,按照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外部表现形态排列作文教学的序列。如题目→中心→材料→结构→表现手法→语言,或记叙→说明→议论等等。这样的序列多以知识讲解传授为主,很难实现培养作文能力的目的。知识,是人们根据文章的存在概括出的文章的本质、特征之类,拿来指导学生具体作文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缺乏指导意义。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也不是接受了相关知识就能实现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文章学知识,也未必会写文章。再者,文章学知识细碎繁杂,不一而足,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系统传授。其实,该序列在小学阶段进行,让学生获得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二)写作流程序列。有人认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有了写作知识和技能,也就能写出好文章。基于这种认识的写作训练一般以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写作知识技能为线索来安排训练序列: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修改。有的从写作经验入手,由文字、材料、新意、修改、个性五环节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写作。有的先进行观察体验,再构思立意,最后进行语言表达。福建永安一中“作文阶梯式训练”课题组形成了作文阶梯七步法:定点、激趣、导法、示例、练习、反馈、拓展。通过训练使大多数同学养成了五个好习惯:认真书写、善于积累、积极练笔、精心构思、反复修改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该序列在教学指导中呈现流程:写前指导(含写作方法,例文导路),写作训练,讲评交流,总结反思。这个训练序列主要针对命题作文写作过程训练写作技能,它不能解决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的问题,也不适宜做支撑起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训练序列。
(三)文体训练序列。该序列按文体知识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交叉的散文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展开写作训练。这种文体渐进的序列最初由梁启超提出,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也符合文章写作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其特点是重视各种文体写作规范的教学与训练、模仿,特别是操作性强,容易见效,学生写作有较强的文体感。这种序列对目前的作文教学理念“淡化文体,突出表达”有一定补充效果。但是,“淡化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而是淡化“单一命题的单一的文体要求”,在同一命题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但一旦选定了这个文体,就需要强调这个文体的规范。记叙文,以情动人,关键在选材,强调细节和场景;议论文,以理服人,关键在思维,突出语言单位。规范的记叙文是“一人一事一情”,在800字左右的记叙文里,能够刻画一个人,写好一件事,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规范的议论文是“一事一议一思”,就是针对一种现象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中表现一种思想。当然,学生的创意作文、个性作文,是不能以“规范”来约束的,这样的作文未必不是在创造一种新的“规范”。
(四)思维训练序列。人们认为,写作是一个思维过程,写作实际上是“记录”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成果,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就能写出好文章,也就能获得写作能力。基于这种认识的写作训练一般以学生思维发展的智力层次作为写作训练的序列阶梯,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其显著特点是丢掉了以作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作文教学的基本依托的传统做法,对于端正文风,提倡言之有物、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等起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河北的特级教师栗宜民就直接提出了“思维能力论”。思维训练的指导主要形成以下五种递进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素材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想象联想的能力——辩证概括的能力。扬州中学的蒋念祖带领的团队也对该序列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五)素材积累序列。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一般意义的写作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作文指导训练比较多地集中在“输出”这个环节上。如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对如何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加工材料等等,则缺少必要的训练。于是,依据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内容,甚至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安排作文教学的序列。如有的把学生的生活分成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人生、我与文学、我与文化七大块,分块积累;有的把生活主题切分成块,如读书、勤奋、毅力、道德、理想、环境等;有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与写作的联系进行训练指导,大致形成“训练内容三大块”:学校生活——记叙,以热爱之情去描述、赞美,议论用发展的观点比较、思辨;家庭印象——记叙,以理解之心去记叙、深思,议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启迪;社会现象——记叙,以讴歌之笔去描绘、宣传,议论用辩证观点论述、展望。这样的序列更多参照的是作家创作的思路,忽视了中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生活区间是家庭学校一条线,不可能亲身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老师也不可能过多地领着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体验生活。只重内容忽视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容易把语言表达变成说教。
(六)读写结合序列。这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也是较成熟的经验,多年来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实施着。这种序列,把阅读吸收看做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的手段和源头,把每一篇精美的文章看作模仿的例子,在对原文的熟读揣摩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启发作文的方法技巧。有的还把读写对应起来教学,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从读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结合练遣词造句等等。这种方法把阅读领悟、模仿借鉴结合起来,既积累生活,又积累语言,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足之处是课本选文的内容形式很难和作文表达的过程规律吻合,一册书学完,难以形成完整的序列,学生大脑中构不成网络。模仿借鉴需要对原文熟读精悟,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学生对一篇课文往往读三两遍而已,不能熟读成诵,课文不能被熟练掌握,营养就不能被较多地吸收,大脑中没有课文的“影印”,就不能灵活地借鉴指导,容易流于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