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117

[ 孙金群 文选 ]   

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发问

◇ 孙金群

  人类的思维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产生疑问,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所以,要教会学生阅读,首先在于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由不会“疑”到会“疑”,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就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上大部分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代替完成的,学生提出问题多是在教师的问题解决之后,往往也是极个别的学生有疑而问。问及老师们为什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不解决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吧,有些问题与本课目标相去甚远,影响教学进度。究其根源,是长期以来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了学生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的缺失。由此看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是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呢?我认为可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从文章的标题处发问。文章的标题与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主题,或提供文章线索,或设置悬念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标题发问。紧扣标题发问一般可围绕标题或标题中的重点词展开。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就“背影”展开疑问,如:谁的背影?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样的背影?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可引导学生抓住“故乡”一词以“____故乡、____故乡、____故乡”的填空形式设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学会就文章的标题发问,既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找到阅读的切入口,又有助于学生认识标题的类型和作用,掌握一些为文章自拟标题的思路和技巧。
  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发问。任何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从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特色三个角度发问,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如何来写”。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出现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将这种阅读的收获,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升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构思的能力。
  从文体的角度发问。不同的文体,问题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熟悉几种常见文体的特征,并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去发问。比如:叙事性文章,我们可指导学生从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特征、揣摩写人叙事方法等角度去设问;而说明文贝4要从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去发问;议论文则着眼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发问。指导学生从文体的角度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种文体的阅读规律,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从比较的角度发问。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比较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三篇散文,联系三篇作品的写作背景,说出它们在选材、立意、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总结鲁迅先生散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将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如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通过分析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小说主题方面的异同点,使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变化,《故乡》中环境、人物外貌、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语文教材中可比较的方面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问,从而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从文章的异点发问。所谓异点,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包括:(1)文中表达方式、人称、情感突然转换之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议论、《看云识天气》中的描写、魏巍《我的老师》中人称由第一人称到第二人称的陡转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这些地方发现疑问,探究其妙用。(2)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如《孔乙己》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风筝》中“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等。前句中的“站着”与“穿长衫”,后句中“弟弟忘却”与“我只得沉重”都令人感到好像是自相矛盾的,但实际上正是作者的别具匠心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类似的地方,发现疑点。(3)“张冠李戴”之处。如杨绛《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一词,本来形容物体的,在此却用来写人,体现了作者的用笔之神,类似情况也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疑问。对于教材中的异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据此发问,这样会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联系学生自己发问。就是引导学生读出自我。李镇西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一贯倡导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他说:“所谓读出自己,是指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还说:“说穿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提出问题。如阅读莫怀戚的《散步》,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一家三代人相处的感人故事而提出疑问;阅读《羚羊木雕》,可以引导学生与文中的“我”换位思考设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角度联系自己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通道,将文本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或行为。
  学生学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直至现在,设计问题基本上还是由教师一人承担。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只有不断通过示范引导,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才可以进入自主学习的快车道。

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