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239

[ 余树财 文选 ]   

用理性修剪体验之树

◇ 余树财

  我们都知道,体验对写作有着重要意义:体验是获得写作材料的源泉;体验是作文内容获得独特性,展现学生写作个性,避免套话、空话、大话的有效途径。但体验往往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因为体验是心灵与外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后的产物。体验难免会有情绪化的倾向。如一位学生题为《话中秋》的作文,对中秋三天假期就补两天课极为厌烦和不满,摘录其中的片段如下:
  周日,过多的是和以前的好朋友议论纷纷。听着别人有假期,更是火冒三丈,恨不得去炸平学校……周一,又回到了令人谩骂不停的校园。它似乎没有活力,寂静辽阔,连脚步声都那么清晰。想到其他学校的同学还在外自由阔步着,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师的声音犹如催眠曲,不停地催促着。闹嗡嗡的教室,没有一丝活力,全都沉闷在昨日的月光中。中秋已过,节日气氛也随之淡然,想不通的问号不停地打转。老师一字一言的努力付诸东流,颠簸起伏的我们懒洋洋地趴在桌上,心已不知去向。
  这篇作文融入了作者对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可能还能引起不少同学的共鸣,但显然存在着严重的情绪化倾向,这样写出来的作文算不上好作文。像这种情绪化的现象在学生作文中绝非个别现象。在同样一次作文中,一篇《人的心脏能装下什么》的作文写道:
  至少,上了高中,在新的环境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其中,让我了解最深刻的还是人心无穷无尽,让人无法琢磨。为什么这样说?这只是从我身边的人和事中了解到的,也是朋友提醒我的。但是,事实总比想象的要残忍。你把别人当作知己,可别人未必把你当作朋友。人与人之间就是存在着这些不公平。在社会上能变到几个真心的朋友很难,真的是这样吗?我不相信,但在看了一则新闻后,我不得不怀疑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社会的美、善、丑、恶,需要我们分清。人心的真假丑恶让人难以捉摸,这让我们要谨慎地对人。真诚地对人没错,但不要恿蠢地以为所有人都是单纯的。
  这篇作文也是从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出发来写的,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情绪化倾向。这也就是说,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并不缺少对生活的体验,他们还是能够捕捉到个人对生活的鲜活体验来作为他们写作的素材的。但他们在有了体验之后,往往缺乏对体验的提炼与升华,写出来的作文存在着情绪化的倾向,缺少思想和情感的深度,难以打动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有了体验之后,就要对体验进行提炼升华。那么,如何提升体验呢?笔者以为以下三点值得参考:
  
  首先,要树立“文须有益于世”的写作意识。
  
  要明白,写出来的文章毕竟不是日记,是要给人看的,至少要给人带来一点好感觉、好心情,最好是能让人向上向前向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社会责任感”和舆论导向。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的确有一些是阴暗面,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美好的一面。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一时的痛快,任情感自由宣泄,而忽略了对别人可能会产生的负面作用。这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任何人没有权利让读者受你的影响而变得伤感消沉或是颓废偏执。拿《话中秋》这篇文章来说,它不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也不能对人们的学习情绪产生积极影响。《人的心脏能装下什么》不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真诚、友谊、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有了体验之后,要用理性审视一下体验是否是积极的,是否符合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审美期待。
  
  其次,要学会从表面看本质,对体验进行深入挖掘。
  
  有了体验之后,要学会深入挖掘体验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方面,鲁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从围观的看客身上看到了拯救国人精神的必要。《灯下漫笔》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一件小事上看到了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要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凡事要多思考,多分析,不能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如学生经常会写到考不好,回家会挨父母的责骂和教训,意思往往仅停在这个水平上。假如再深入探究下去,为什么父母对一次普通的考试会这么“小题大作”?如此激动、失望、伤心、冷酷?这样探究下去,他就可能深入到父母的内心感受中去,体察到父母的艰辛、忧虑和期望,体察到社会和未来人才竞争的激烈和残酷,从中体悟到父母“怒其不争”的一颗爱心!有了这样的主题,这篇文章就不会一般化了,就会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以《话中秋》为例,文章可以由这一体验进行深入思考,挖掘这一现象背后深刻的根源——畸形的教育制度。如果这样去思考,这一体验就会得到提升,比牢骚满腹的抱怨更能打动人。文章也多了思想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
  
  再次,要学会转换角度,另辟蹊径。
  
  有了体验之后,要想想这种体验是不是自己独有的。如果是,写出来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事实上很多体验是大家共有的,如果直接写下来,可能会落入俗套,缺乏个性。这时不妨对体验换个角度思考,另辟蹊径,可能会有别有洞天的境界出现。如对亲情的体验,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可大多数同学写亲情,多半都是表现父母怎样关爱孩子。当然这能感动人,但看多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如果能换个角度,从受爱者对待爱的态度去表现,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如一位学生《人生不应有遗憾》的作文,写因为自己疏忽,中午忘记给家里打电话,使得父亲在大热天,两次到学校接自己,回到家后,看到父亲对爷爷的孝敬,不由得想到自己,深深地责备自己的疏忽,从而得出人生不应有遗憾的感悟:
  人生短暂,我不应该让遗憾充满我的生活。尽好自己的每一份责任和每一份义务,从体现人性的基点做起,孝敬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我的花季才刚刚开始,别让遗憾主宰人生。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给我一个幸福的家,我能照亮整个人生。而现在,我正努力地建造这样一个家。
  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深刻,但换了一个角度,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就告诉我们,在有了体验之后,要学会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人云亦云。

用理性修剪体验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