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163

  

对《侍坐》中“舍瑟而作”注释的质疑

◇ 李仲楷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舍瑟而作”的注释为:“把瑟放下,站起来。舍,放下。作,起。”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欠妥当。“舍瑟而作”应解释为:“推开瑟,跪直身子。”其中的“舍”应解作“推开”,“作”应解释为“跪直身子”。其理由如下:
  先说“舍”。《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拾,释也。从手,舍声。”“拾”是舍的古字。“释”即“放开手”。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似琴,长近3米,古有50根弦,后为25根或16根弦,平放演奏。可见曾皙“鼓瑟”时是将瑟平放到几(古代的一种矮桌)上的,不是抱在怀中弹奏的,所以他“鼓瑟希,铿尔”之后,不会把瑟放下,而应是用手移开(或推开)了瑟,所以,“舍瑟而作”的“舍”当解释为“将手移开、推开”。
  再说“作”。首先,本文的开篇交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对“侍坐”的解释是“陪侍长者闲坐”。“坐”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象形字,像两人坐在土上,本义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礼记·乐记》中有:“武坐致右宪王。”疏作:“坐,跪也。”表明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侍坐”表明孔子和他的弟子原来是席地而坐的。所以,当孔子提问弟子曾点时,曾暂由坐而“作”,即“跪直身子”,以示对老师的尊重。这种礼仪类似于现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起立。而在当时,站起来一般是要离开或者是受到威胁时的一种戒备姿势。曾皙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老师是席地而坐的,所以用不着站起来,只要跪直身子以示对老师尊重就可以了。
  其次,曾皙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这一点从孔子“吾与点也”的态度可以看出。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的“礼”的运用也是得体而不拘谨的。而把“舍瑟而作”中的“作”解为“跪直身子”,恰恰表现了他有教养、对长辈有礼貌和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性格以及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的风度仪态。
  第三,题目为“侍坐”,即“陪侍长者闲坐”,这既说明了四个弟子对老师的尊敬,也点明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融洽关系。“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方面表现了孔子的谦虚,不因为是老师而高高在上,同时也为学生做出了谦虚谨慎的表率;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学生与老师谈话时的顾虑。这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闲坐对话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氛围中,曾皙“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是不合情理的。也是与文本所营造的和谐平等甚至略带几分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极不协调的。因此,“舍瑟而作”的“作”当解作“跪直身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舍瑟而作”应当注释为:“手移开瑟,跪直身子。舍,移开、放手。作,跪直身子。”

对《侍坐》中“舍瑟而作”注释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