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古典文学作品增多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许多有识之士也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依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其表现概括起来就是“三多”与“三少”。
一、讲授多,诵读少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讲字词,讲句子,讲中心思想,讲写作特点,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学生的表现则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趣。更严重的是由于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讲授上,便忽略了学生的诵读。众所周知,诵读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可以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就是通过读来完成的。“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渐形成较强的文言语感。对于诵读的方法,早在1909年蒋维乔在《论小学校以上教授国文》中谈到三种诵读方法。“一日机械读法,就文字读读,琅琅上口,可以练熟口齿,使敏而确;二日论理读法,一字一句析析至明,使文字意义,跃于心而发诸口,期其思想与文字联络;三日审美读法,注意音节的抑扬顿挫,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喉舌相习,以畅发作者的情感。”我认为这三种读法是有层次的。机械读法属低层次的,论理读法属较高层次,审美读法属最高层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采用机械读法,进而是论理读法,最后是审美读法。形式上既可范读,也可让学生自读;既可齐读,也可个读。总之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如《劝学》一文,由于课文很好理解,我便采用诵读法教学。先让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步叫单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指正。第三步让学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标出应该重读的地方。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然后再读,他们便能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了。随后再学习文章的其他内容就容易多了。
二、肢解多,联系少
所谓肢解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字字落实”的目标,把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语言碎片。如此文章的美韵已荡然无存。这样的文言文课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会喜欢,他们惟一要做的就是埋头记笔记,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想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采用联系法。所谓联系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找一些相关资料,由此及彼地作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苏轼的《赤壁赋》,在介绍作者时,总要提到文学史上的“三苏”,这时我引出朱德元帅为三苏祠的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嵋共比高。”同时,我还引出了苏洵的《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有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些知识的联系不仅增添了教学的情趣,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文化的蕴含,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变得积极多了,很多学生主动查阅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实践证明,联系教学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知识为语文课增添了无穷魅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翻译多,欣赏少
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就要让学生在理解古代作品的基础上,品味感悟文言文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功能。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的翻译,仅满足于对课文意思的把握。有的教师甚至以试题为依据,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枯燥地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训练,并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是谈不上。而学生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考试,一人一册翻译参考书,看着译文学习文言,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学习现代文。众所周知,选人课文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才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少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陈爱平老师提出的“不求甚解论,含英咀华论,雪泥鸿爪论”和李迎春老师提出的“结合时代精神解读古人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解读文言文,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解读文言文”等。我认为,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把文言文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欣赏品味上来,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吸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先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苏子的答话:“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再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学生慢慢体会到苏轼胸怀的坦荡、旷达,以及强烈的生活信念。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读懂文字、理解意思只是基础,品味欣赏文言文的美,了解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陶冶情操,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三多”与“三少”的问题,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平衡“多与少”的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所在,那才是成功的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