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语言幽默诙谐,犀利深刻,它的生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依托大环境,巧用时尚语生成幽默
剧本写作的背景是抗战时期,所以作者在剧本的舞台说明和舞台提示语中结合吵架的剧情,用一些时尚语词生成幽默。如:吴得到一个进攻的机会、杨被迫抗战、杨放弃纸上谈兵等,仿佛这一架就是中日对垒,敌我交火,是抗日大战争下的一个小战场,对真正敌人的步步妥协与对同胞的锱铢必较形成强烈对比,在不协调中形成讽刺,生成幽默。
二、依据小环境,巧换概念含义生成幽默
这里的小环境指杨、吴口角时的语言环境。在这里杨常常巧妙地偷换概念含义,使争吵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移,让吴太太稀里糊涂懵懵懂懂地钻进自己设计的圈子。在杨的滔滔雄辩、咄咄谈锋中充分显示了一个疾恶如仇的知识分子的血性和机智,同时又使读者在机智幽默的语言中获得对丑恶鞭笞的快感。如:
吴:一个人打碎了别人的花瓶该不该赔?
杨:你说的是别人,你自己是别人吗?
“别人”一词有多个义项,吴太太说的“别人”是指“自己”,而杨长雄却将吴太太“别人”一词的含义一转而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这个转换使我们感觉到了机智,体悟到了幽默,却没有丝毫胡搅蛮缠。又如:
吴:我没有叫她打碎。
杨:是的,你没有叫她打碎,如果是叫,那就只有打得快不快,好不好的问题,而不是赔不赔的问题。
这里“叫”又是一个多义词,在吴的台词中,“叫”是“允许”、“听任”之义;而杨却巧妙地将这一义项转换到“命令”、“让”上来。“允许”、“听任”不突出目的性、使令性,而“命令”、“让”却很突出目的性、使令性。这些作为只考虑一己私利刁蛮无理的吴太太当然不懂,而读者却在掩口捧腹中,由衷赞叹作者对语言的驾驭功夫,这也许是作为讲究严谨逻辑推理的物理学家所特有的语言感悟吧。
三、运用潜台词生成幽默
吴:(收下应得的款项)铺盖怎么了?
警:是啦吗,当铺的少奶奶,给了三块钱,听说太太是外省人,她不要李嫂的铺盖。
警察的一句话说得吴太太马上觉得“不甚中听”,也说得读者有了疑惑:去当铺当东西,哪有光给钱不要东西的理?原来当铺少奶奶听说所当之物是外省吴太太家佣人之物,啊呀呀呀,哪还敢要,敢情不要命了。
一句丰富的潜台词,把吴太太泼辣刁蛮,远近闻名,邻里躲之惟恐不及的形象活脱脱地写了出来,读者在稍一愣神之后猛然省悟,一如相声中的包袱皮儿抖开,令人拍案叫绝。讽刺之意含蓄深刻,幽默手法不瘟不火。
当然,剧本幽默语言的生成还不只这三个方面,还有反复手法(如:“一忍”、“再忍”、“忍无可忍”),双关手法(如:“和棋”、“里面外面一样”),摹状手法(如:“用刚听到的口吻”)等,这些手法与上面所提到的三方面相得益彰,共同生成剧本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