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176

  

《鸿门宴》项羽性格补议

◇ 廖锦生

  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把《鸿门宴》一课安排到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动,学生有了前两年的古文基础,字、词、句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教学时间可较多安排在人物的分析鉴赏方面。
  项羽性格特点的分析,多年来有着比较传统的定论: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过于直率等等。这些分析固然与人物的身份相符,但这是较多地把人物框定在了一个政治“人”的范畴内,用政治尺度去衡量而得出来的结论,难免片面化、程式化。如果把他放在普通“人”的范畴内分析,他的性格或许会更丰满、更真实、更全面。
  项羽性格中“仁义”的一面,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多处描述。《淮阴侯列传》中说他“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巨鹿之战”中,说他看见章邯痛哭流涕时,便封章邯为雍王;同样在《鸿门宴》中也写得很充分。项羽出身贵族,小时候读过诗书,虽然弃学,没有学成,但诗书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项伯对他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攻打刘邦不义,二是不如趁他来谢罪时好好款待他。司马迁用了“许诺”两个字,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他性格中的仁义特征。对项伯“因善遇之”的请求,他“许诺”,爽快地答应了。对于“不义”似乎没有直接表明态度,其实在心里默认了攻打刘邦是“不义”之举,以至后来樊哙指责他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他听了“未有以应”。正是这“不义”斥痛了他那颗“仁义”之心,他才会无话可说,只好用“默然”来表示认可。从“默然”中,我们也足以想见项羽在鸿门宴上未必有杀刘邦的想法和打算。这对后来范增举块,他默然不应;项庄请以剑舞,他爽然许诺;樊哙闯帐,视他为壮士;刘邦开溜,却问“沛公安在”等行为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至于宴会前,他想用武力征服或者消灭刘邦,是在大军受阻、刘邦已破咸阳并欲王关中等事件激怒之下的本能反应,而决非本意。
  的确,这个时候项羽杀了刘邦于时、于理、于情、于义都不合适。怀王曾与项羽和刘邦等诸侯有约在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眼下刘邦确实先入了关,而且根本没有称王的条件和实力(刘邦兵10万,项羽兵40万),这时如果杀了刘邦,不是“背约”、“不义”又是什么呢?不杀刘邦,项羽可称得上真正的英雄本色;杀了刘邦,才是有勇无谋的匹夫。当然项羽的仁义之心,还表现在同情弱者上。刘邦因与项羽军事实力相差悬殊,于是主动示弱,间接或直接对项羽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卸”;“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不敢倍德也。”“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这些话中的用词:“岂敢”、“不敢”、“不自意”,语气是多么谦卑;宴会上又服从座位的安排,入坐了“北向”,有臣服之意。在项羽看来,刘邦既向自己示弱称臣,又那样弱小,还有何理由杀他呢?于是他的宽容、仁慈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他还可能完全相信刘邦遣人守关确实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传统的分析把这看成是同情弱小、心慈手软的“妇人之仁”,并且说这种“妇人之仁”使他错失了称王的机会,等等。同情弱小也罢,心慈手软也罢,都是源自于他的那颗仁义之心。“征于色,发于声”,没有这样的心境,怎能产生这样的言行呢?
  综上所述,传统分析更多是出于政治观念和男权思想,认为帝王应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杀气,无毒不丈夫才是男子汉的禀性。其实有失偏颇。我以为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豪杰,抑或普通百姓,性格中有仁义的一面可称完满,无此一面则可视为残缺。我们在分析项羽性格时,不但应该看到他“仁义”的一面,而且对此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如司马迁为项羽立传不以成败论英雄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把项羽性格中“仁义”的一面看成是“妇人之仁”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才会使项羽的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完满,使他走下神坛回到生活中来,还他一个真正的英雄本色。

《鸿门宴》项羽性格补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