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今年的作文采用命题作文,题为“人与路”。作文要求:鲁迅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不允许写成诗歌。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高考信息快递》中,我以《路》为题的作文辅导,与江苏省2006年高考作文题——“人与路”——基本一致。在《快递》中我是这样辅导的:
文章创意……要超越事物本身并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使人认识上能够超越某一具体的事物,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启迪。比如以“路”为话题作文。
这样写《门前的那条路》:
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没有清静过:市政局要加宽路面,拆、挖、平……;过了一年半载,邮电局要埋电缆,又得开沟……;过了一年半载,燃煤换燃气,燃气公司当然又得开沟埋管……老百姓说俏皮话,要是给路按个拉锁多方便啊!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今天世上本有路,折腾多了便没了路。
这样写《田间小路弯弯》或《草坪小路弯弯》:
在许多草坪上或田间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条条小路如蛇蜿蜒在绿草间、庄稼中,被人踩平的草皮或小苗紧贴在坚硬的褐色土地上。这也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今我要说:这里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应该看到,虽然走的人多了,也成了路,可它永远不是正路。
上述关于“路”的话题应试文章设计就不限于人们所走的具体的路——“门前的柏油路”或“田间的小路”、“草坪上的小路”。
发生在这些路上的故事或问题都远远超越了“路”本身的意义,它会涉及到人们的公德意识,涉及到人们的管理意识乃至深层的政治意识。而这些深远意义的揭示,得益于引述鲁迅先生那段关于“路”的名言之后与之相应的延伸性阐释,因此使文章由“路”本身向外辐射出喻人的光辉。
这些有关的辅导,在2006年4月份我还曾给上海市某区教师讲过,有一位“古月风”先生还把我的讲课稿转贴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如果读者感兴趣,现在还可找到它——《徐江老师走进上海中学语文课堂——创意七境》。
《语文学习报》韩编辑5月中旬还曾向他在江苏任中学语文教员的作者(今年恰好教高三)推荐过我有关的辅导内容。
我在这里说这些已经过去的事,绝非说我有先见之明。我的辅导内容与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的巧合,完全是一种偶然。但在这种偶然里,有其必然——那就是我的辅导思维方法与语文素质教育乃至应试规律的把握完全相切,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与江苏省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人的思维导向一致。而这一切恰恰是所谓以应试为目标的中学语文界所缺乏的或者说是很薄弱的。这就是我在本文中想具体谈一下的——谈中学老师辅导的弊端。
那么中学老师的辅导弊端是什么?
中学老师的辅导之弊表现在他们的思维视域狭窄,多是单面辅导。尤其是在与写作实践的结合上,中学老师的僵化辅导严重滞化着学生的思维。下面我就把我关于鲁迅先生“路”的思维延伸过程讲一讲,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中学老师辅导的无效性是多么严重。
在天津某报《各师家教》栏目中,我看到某名校的名师以“路”为题讲“发散思维”。他说:“要想让文章出新,首先……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指“发散思维”)。例如“路”这个题目,不少同学考虑的是‘家乡的路’、‘上学经过的路’、‘个人走过的路’。如果我们让思维更加宽广一些,便可以想出‘致富之路’、‘人生之路’、‘成才之路’、‘开拓之路’等等。这样一下子就开阔了视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辅导怎么可能会出新呢?一个在校中学生能懂多少“致富之路”、“人生之路”、“成才之路”、“开拓之路”?把这些“路”与学生可能想到的“路”加在一起有七八条路,似乎使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了。其实这些辅导是很空泛的,都是同一方向下同一思维的“路”。这是很不发散的“发散”思维。“致富”、“成才”、“开拓”、“人生”,这都是“能”走的路;另一大类型的“路”老师就没有作“开放”引导——“不能走的路”——这是最容易在作文中独辟蹊径的。于是我想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实情景——门前难得清静的柏油路、草坪中的小路、田野中的小路。有的把路“折腾”成不能走的路,有的在不是路的地方走出了路,这都是“不能走的路”。于是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关于“路”的话,于是我把它与客观存在的状况联系在一起,对鲁迅先生的话作了一番新的延伸,从而给学生作出了上述应试设计。我的设计有两点值得中学老师注意:其一是要有逆向思维意识,要善于从我们想过的常规问题中作相反方向的思考;其二是要善于联系学生身边的现实情景,尤其注意他们可能有亲身体验的事物,以此为由头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思考。
其实,我的作文设计并不神秘,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可是为什么中学老师在“发散思维”中想不到这样具体的情景呢?大概有以下原因束缚着老师的思维。
第一,对生活中的消极现象不敢批评。我在天津某报上便见到老师这样的“精彩”辅导,一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他的学生在考场上一定要写生活中的积极面——“像孔雀开屏那样展示美好的一面”,因此他们的辅导必然要回避孔雀开屏时所展示的“丑屁股”。这就有点过分了,只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认识事物,批判一下“丑恶”有何不可呢?
第二,语文教学中很不正常的一个现象就是“学不致用”。从老师到学生,大都是“两脚书厨”、“石膏模子”。只会把本本中的东西背下来,印在脑子里,不会联系实际思考。鲁迅先生的话哪一位中学老师不知道呢?其中有几人能够联系我们说的生活现象这样做延伸性辅导训练呢?他们的辅导大多如我前边所述那位名校的名师的辅导,讲一些学生能够想到的或空泛的东西。
针对中学老师这一现状,我还特意示范如何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存在出发,“盘活”自己的“库存”知识,把应试搞好。尤其是不要局限在背什么名言、背什么资料大全。我们所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等都可以充实我们的考卷。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能够从中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现状出发,给他们作出灵活运用的示范。比如“田间的小路”,很容易就能想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于是我利用“勾股定理”充实此题的应试内容:
田间的小路
徐 江
从甲村到乙村,有两条路,如上图:一条是大路,从甲村沿平坦的机耕路西行驶约300米便到十字路口,然后右拐弯北行约400米便到乙村。当然,从乙村到甲村则是南行400米至十字路口,然后左拐弯东行300米便是甲村。另一条是小路,下机耕路,在田垄里有一条光光溜溜的小路,如蛇行于田间。若按勾股定理计算,两条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2+b2=c2,那么,小路的长度应是两条机耕路平方之和再开平方,其结果是 =500(米)。说起来小路与大路路程之差充其量也就是200米而已矣。俗话说“人走方便水流洼”,这200米的方便人们仍然是愿意要的。
田地的主人,特别在春耕春播的时候,总是把人们在一个冬天踩得光溜溜的小道一锹一锹地翻起来,希望能够播种。但是,当把光溜溜的小路翻起后,沿翻起的小路又会走出一溜新的脚印。主人在强大的社会惯性面前只好无奈地认输,不再翻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今面对田间小路,我则说:这里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尽管成了路,也永远不是正路。
[##]
我以为,当人们打算下机耕路抄近道时,他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具体的路,具体认。切莫以为走的人多了,路成了,就可麻木跟随。(《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徐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185页)
我以为,高考作文应该像这样辅导才有效,才有趣。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发生在2006年4月份的一件事。中语会在江苏徐州举办学术研讨会。有一位先生在大会上不点名地批判我对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当时我正坐在台下聆听这位先生的讲演,满以为他能够给怀有深切期待的中学老师作出什么高明的报告,到头来却是一堆陈谷子烂芝麻。他的报告是有关高考作文辅导的。这位先生再三强调,目前已迫近高考,要讲点儿有用的。于是他大讲特讲什么联想,联想就是由此想到彼。他把中学老师当成中学生了。江苏邳州运河中学、铁富高中的中学老师问我有何感想,我说这是一位“语文商人”,他兜售的是“高考作文阜阳奶粉”。因为他作完报告后,还真的说“发一个小广告,我的电话是××××××××,愿与各校老师沟通”。言外之意是欢迎大家邀他去作报告。讲这些,绝非是中伤他人,报复别人对我的批判。从天津那位辅导《路》的名师辅导,再到这位中语会颇有名气的先生的高考辅导,我是让读者反思语文界在高考作文辅导中到底辅导了些什么东西。前边在括号注释中提到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一书,“高考作文辅导”就是指语文界某些名师的辅导,他们的辅导不及格,所以我要“再辅导”。我敢说,我若在徐州讲一讲,肯定比讲什么联想都受欢迎。因为我能超越中学老师的一般思维,给他们讲他们想不到的东西。
2006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将举办“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届时,我还会对语文界高考作文无效辅导进行再辅导性批判。但愿中学老师能够与我作理性对辩争鸣,以期明辨并清除高考作文辅导中的弊端。
话再回到江苏省关于《人与路》的高考作文题,我在《中国青年报》看到这样的一则短讯:
江苏省特级教师、?薏柚醒в镂慕萄凶槌び谑骰?鲜Ψ治鋈衔??逞傅幕疤逑至俗⒅厥导?木?瘛!坝械娜恕钡乃捣ㄊ且蛭?蠹叶甲哒馓趼罚?炊??嵘ナВ?枰?矣诹硌靶侣罚?睦??鼐?瘛K?衔??飧鲎魑暮苡行赐罚?忌?Ω媚芄恍闯鱿嗟焙玫奈恼吕础
今天上午11时30分,南京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大多数考生都面露微笑,看来第一场考试并没有难住大家。
金陵中学一名女生说,总体感觉很平稳,没有偏题,基本上都在复习的范围内。作文也比较好写,她是以“要选择好自己的路”为题写的。南京五十中的一名男生则写的是记叙文,写哥哥的创业之路,主旨是一定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哪怕再困难。
对此,我感到很是悲哀。因为在这里看到的是我所预料到的“正常”,没有我所期盼的那种“愿景”。从老师对试题的体悟到学生的应对,跟我所批判的那位名校的名师所说一样。于老师对鲁迅名言的体会显然是狭隘的,比如“斩荆劈棘”的勇气、“前仆后继”的执着等等意味都在鲁迅先生话音之中。当然,对鲁迅先生话语如此作咫尺性理解,怎么可能有更深远的延伸呢?所以,他对“有的人”所说是批评人们挤在一起走那相同的路,提醒人们要独辟蹊径,这种思维本身仍然是一则“大众化”的思维。金陵中学女生写“要选择好自己的路”,这是前边所说“人生之路”或“成才之路”;南京五十中学男生所写,则近似乎前边所说“致富之路”,因为自己没有经验,所以只好写“哥哥的”。师生三人所讲,都忽略了这一试题的另一面思维。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的思考是错误的,我只是说他们的思考都不是具有独特人才意味的思考。
为了使读者完全、具体地认识我的辅导,下面将我所辅导的学生作文刊引一篇在这里,看他是如何将我的设计文本化的。
草坪中的小路
王 虹
在我的生活中有无数的路,但有那么一条深嵌在草坪中的小路让我特别难忘。
记得在校门前有一片草坪,刚开始的几个月,新生的小草绿茸茸,像一块翠绿的地毯铺在校门前,使学校增色不少。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方草地变了样子,不知是谁“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导引人们把脚踏进了草坪,草坪上出现了斜斜的小路。小路一线草已经不如两侧密了,稀疏倒折,显然是几经践踏造成的。小路的两端一头通向校门,另一头对着马路对面的十字路口,那是一部分学生回家的必经之途。大家为了省事,抄近道从草坪中踩出一条小路。来来回回,大家有说有笑地在这草坪中的小路上通行。人们已经习惯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坪转为深绿色,而小路的小草已经枯黄,干干地伏在地上,这一条不宽但很明显的黄色小路与两边的绿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画面上看黄绿相间倒是很美。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点儿不和谐。
当草坪转黄,小路变化更大了,连上面枯死的草都所剩无几被磨平了,只有一丛丛的草根,突兀地上竖着,犹如人们发怒竖起的头发。
一场大雪过后草坪恢复了统一的美,一片整齐的雪白,但很快人们便又重踏出了雪中的小路,还是那旧有的路线,白雪中一条灰黑的小路非常的明显。
时间一晃就是一年,当第二年的春天草又绿了的时候,小路只能看到些许短短的草根还在顽强地立着,像是在向人们宣告这里也曾经是草坪的历史。望着这条小路,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里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真的成了路,但走的人多了的路就一定是正路吗?
这篇小文就很耐人寻味。“走的人多了的路”未必都是正路,显然是在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地走大家都在走着的斜路、歪路。作者希望大家从“习惯”中清醒过来。
我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不能知道江苏的考生到底如何应试。我期盼他们能有更多的人在思维上与我共舞,不要都像《中国青年报》短讯中师生三人所说,而是写出以上刊引的答卷,甚至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