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图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晚年又入朝任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官至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在写作上,他善于从民歌中汲取营养,抒情短章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不满时政,隐居田园。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才华横溢,性情豪放,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运动以失败告终,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流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在此情境之下,刘禹锡没有自甘沉沦,而是继续以昂扬的姿态行走在天地之间,书写着自己的豪迈情怀。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古到今,从文学世界到现实人生,“悲秋”都是“悲己”,“伤时”即为“伤怀”,四季更替,草木荣枯,都是自然现象,只不过由于我们的心境不同,给它们染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才有了悲喜之情和冷暖之感。《秋词》,别开“颂秋”之生面,写出刘禹锡“化悲愤为戏谑、渺尘世于碧霄”的快意人生。开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两句直抒胸臆,运用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喜爱,语气坚决,语调铿锵,这是来自作者心中的呐喊,这是作者对困厄命运的宣言,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情绪提振起来。此刻的刘禹锡,身居边地,远离朝堂,朋友离散,心中自然也有悲愤和不平,但他没有沉湎于失意和孤愤之中,而是用戏谑轻松的态度,一改贬谪之人的自怨自艾,借“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化解了心中多少惆怅,荡尽了胸中几多愁绪。表面上是对“秋”自古以来就被视作伤感之景的否定,实际上是对自己被流放的命运的不甘。这正是刘禹锡性格深处的坚韧和豪迈,而表现出来的则是抑“春”扬“秋”的激昂文字,是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戏谑、改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独树一帜、豪放洒脱的鲜明个性。
三四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在此以鹤自况,运用隐喻手法,把自己比作那只孤独而高傲的鹤,冲破云天,直上九霄,裹挟着一股浩然之气,独立云端,睥睨天地,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尘杂,享受着心灵的纯净悠然。碧霄万里、鹤舞晴空,既是一幅江山如洗、天高云淡的秋景图,也是一幅人在低处、心在高处的写意画,刘禹锡凭借精神的高度,把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中的悲苦,踩在了脚下,甩在了身后。
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典型的“悲秋”之作,借“秋”的萧索冷寂,来表达漂泊天涯的游子无尽的愁思,并折射出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忧郁而又看不到出路的心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共有的寂寞愁苦情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前三句话列举了九种景物,渲染了“秋”的苍凉,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两句,似乎很有清新的江南水乡气息,让人感到居家生活的温暖。其实,这正是“断肠人”心中的美好记忆,在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中,“断肠人”的思念和惆怅。更增一筹
在艺术手法上,《秋词》意象简约,画面生动,直白晓畅,以写意为主;而《秋思》则与之相异,这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相互映衬的。前者借“秋”表达作者高远的志向和积极的情怀,所选用的意象比较简约,主要是“晴空”“鹤”“碧霄”等,色调明朗,刚健凌厉,犹如一帧“秋”的剪影,给读者以干净大气之感。后者所选用的意象比较丰富,前面三句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相对独立的意象,营造了“秋”的萧索冷清。可谓“字字是秋,满眼是愁”,这样众多的“秋”之物语,排列在眼前,堵塞在心头,怎么能化得开呢?《秋词》整个诗歌的意境富有流动的气韵,具有动态美感,一个“排”字,尽显“鹤”的矫健无畏,一个“引”字,尽显诗人内心喷薄的豪情,让人分不清是“鹤”承载了诗人的想象,还是“人”幻化成了那只凌云的鹤?人、鹤相融之间,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伟岸力量。《秋思》动静结合,以静见长,“枯藤老树昏鸦”,“秋”景的排列中间没有使用连缀性的动词,仿佛都是静静地立在眼前,纯粹是客观景象的再现,似乎没有过多地染上作者主观感情色彩,只是把“秋”的原貌真实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去品评体会其中的冷暖悲欢。“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枯”“老”“昏”三个字勾画出了“秋”的凝滞、倦怠的气息,和《秋词》中一鹤排空的生动、矫健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抒情上,《秋词》直白晓畅,“我言秋日胜春朝”,对秋的喜爱之情坦荡磊落,没有半点遮掩犹豫。全诗体现了刘禹锡纵横写意的诗歌风格。而《秋思》在抒情方式上比较隐晦含蓄,结尾通过“断肠人在天涯”这个意象卒章显志,营造了一个漂泊游子身在天涯的画面,而这个“断肠人”的所思所想,我们却不得而知,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言短意长,耐人寻味。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塔顶上刘禹锡高声说笑、镇定自若,塔底下众游客瞠目结舌、神情紧张,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感慨刘禹锡心向高处、独步人生的率性放旷?怎不为一代“诗豪”的快意人生而喝彩?
【名家•名作】
《秋词》赏析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首《秋词》赞的是秋气。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表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这是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倪其心)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点暖意变作一点悲凉,但是这位游子是不可能由此而改变自己生活的,这点悲凉也就只能转化为一点惆怅。这种惆怅在诗中由“夕阳西下”传达出来。游子在悲凉中抬眼前望,前面正是一轮夕阳向地平线沉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夕阳是一种衰退着的生命力的象征,它的衰竭是缓慢的,但又是不可挽回的。面对自己生命的衰竭、生命意义的丧失,面对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游子这时的心情只能是惆怅的、无可奈何的。他仍只身在远离故乡的荒凉的远方,向着更加荒凉的前方,骑着瘦马,蹒跚而行。
(王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