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图景
曹 操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后被尊为魏武帝。曹操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曹操的诗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陆 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一生创作颇丰,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其诗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作品。
作为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曹操运筹帷幄,纵横天下,称雄于乱世之中,建功于鞍马之上,赢得了后人的景仰。作为一位盖世英雄,曹操除了善于把握历史机遇、富有雄才大略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禀赋。这种性格伴随曹操不知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荡涤了多少腥风血雨,造就了他人生的豪迈﹑精神的不朽。写于建安十二年(207)的《龟虽寿》一诗,就鲜明地表现了曹操胸怀的博大和志向的坚定。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这首诗歌时曹操五十三岁,在古人看来已是“暮年”,按照常理,这样的年纪不会再有大的作为了,可“暮年”的曹操却意气风发、壮怀激烈。诗歌三、四两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不畏年老﹑自强不息的精神,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后人黾勉自强﹑老当益壮。诗歌一、二两句,写“神龟”和“腾蛇”虽然寿命长﹑本领大,但最终还是殒灭了,意在说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生和独存,用起兴的手法为下文写“老骥”和“烈士”做铺垫。“老骥”和“烈士”虽然朴实,但志向高远﹑不断追求,实实在在地创造着奇迹,隐喻曹操自己刻苦自励、志在立功,同时也暗讽“神龟”和“腾蛇”虽然寿长﹑技高,但死后并没有留下值得历史铭记的东西,隐含着对“老骥”和“烈士”的赞美。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鲜明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他不羡慕“神龟”寿长,也不因自己“暮年”而消沉;不羡慕“腾蛇”舞天,也不因自己“伏枥”而自怨,而是慷慨激昂地宣称自己还要建功于千里之外,为完成使命而奋斗不息。这种精神是不朽的,它超越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生命有涯,奋斗不止,这在流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消极世风的东汉末年,无疑是一声惊雷、一股飓风,让那些耽于安乐的人震栗。诗歌五、六两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人的寿命长短,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内在修养,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内在修养,不仅仅是修身养性﹑怡情冶性,更多的是积极有为﹑奋发进取,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树常青。这两句话从道理上来说,很有辩证的思想,养生也好,祈福也罢,讲究的都是内外兼修,不可偏废。从感情色彩上来说,这两句话也富有人情味,曹操是英雄,所以刚健不羁,但他也是凡人,所以思忖养生。这种气概和性情的结合,体现了曹操诗歌“气雄力坚,语言清俊”的特点。
曹操的诗歌,以鲜明的“建安风骨”和内在的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自强不息,其实这是“生而为人”的本质,正所谓自强自励﹑生生不息。我国自古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记载,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而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这句话把天宇的运行不息和对君子的期许联系起来,希望君子也能像天宇一样,永远保持刚健的品性,无拘无畏,勇往直前,诗句意境阔大,振奋人心。的确,真正的君子,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必将像最闪亮的星辰,悬挂在历史的苍穹,星月生辉,光照寰宇,斯人如曹操,如陆游……
陆游作为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作《病起书怀》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自强不息,人生豪迈”的箴言。
病起书怀
陆 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陆游被免官后卧病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诗人想到自己年岁已高,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诗歌三、四两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说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只有待到盖棺方能论定,一扫前两句营造的悲凉气氛,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满怀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自强不息的名言。它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里的“自强不息”精神,又有了更加深厚的基石: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融个人奋斗于民族大业之中,才能有“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才能在不懈的奋斗之中书写自己大写的人生。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构思精妙,寓意深刻,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震烁古今,响彻云霄。
曹操贵为王侯,人生得意,暮年之际常思跃马扬鞭﹑驰骋天下;陆游命运坎坷,官场失意,移居蜀都浣花村,贫病交加,却不忘忧国忧民。他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让现实的困顿和人生的险阻,在他们面前低头、让路,他们的伟岸形象,也镌刻在了历史的画卷之中。
名家·名作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赏析
《龟虽寿》的可贵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作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只会没完没了地对儒家经书进行注释,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却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离经叛道,给沉寂的文坛带来了新鲜自由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多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的诗歌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采,殊不知像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琢句的。钟嵘为六朝时期文学家,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采华美,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采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不为人重视。其实,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着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病起书怀》赏析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在成都大病一场,病愈之后,正如首联所形容的:病骨支离,消瘦得就连头上的纱帽也变得宽大难以戴牢;何况,他是在离家万里的成都濯锦江边,客乡卧病,更堪悲哀。另外,在这一年,他尚未就任嘉州知州一职,就被“燕饮颓放”的罪名弹劾了,只落得一个领干俸无职事的祠官,这对他无疑又是重大的精神打击。
寻常人在这般境地“书”起“怀”来,大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黯然自伤,陆游却不然。首联里,他还不忘自己是国家的臣子,即便是无人看重的“孤臣”。所以他在颔联里所“书”的,仍旧是那至诚的爱国之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如今虽然官位卑下,无职无权,报国无门,忧国之心却始终如一。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敢”字。有此一字,足见诗人把“忧国”一事视若绝不敢弃的职责,又分什么位卑位尊?下句“事定犹须待阖棺”,也是毫不逊色的对句。《晋书·刘毅传》云:“大丈夫盖棺事方定。”一时的卧病、罢官、被劾、失意,又算得了什么?皇朝的宗庙社稷有天地神灵扶持,必能复兴,旧京的遗民还盼望天子还驾,不到盖棺论定的那一天,就不能停止奋斗!诗人顾不得病体初愈,又夜半挑灯,把读过无数遍的《出师表》细看起来:诸葛亮“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与此时诗人的心境是何等的契合啊……
“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已成为唤起世人爱国情怀的名言,陆游在如此困境下却能写出如此忘我的爱国诗句,这情景,本身又该具有多强的感悟世心的力量!
(张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