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毕业年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复习课,所以如何上好复习课就显得尤为关键。
好的复习课,总呈现出这样一个面貌:老师用三言两语就将复习的问题讲得很明白,尤其是把重点讲得很清楚,更关键的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学得很明白。学生不仅熟知了命题特点和考查规律,而且自己明白了应该怎样复习和怎样巩固复习所得。这样的复习效果谁不想追求呢?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见到,老师把学生讲得云里雾里的,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最后学生做起题来,当然也就是竞猜游戏了——这样的复习课是谈不上有什么效果的。
我听过这样一节复习课,讲词语识记,也就是汉字识记课,考试中经常考到——考“错别字”。按说是很枯燥的内容,但讲课的老师却不仅讲得很明白,而且使学生还学得很轻松,效果十分好。仔细想一想,发现有些地方或许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一,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教学。有些老师设计教学,往往从自己出发,“教”的内容想得多,学生“学”的问题想得少,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不怎么配合老师了。比如总是在想:我这节课应该怎样怎样讲,应该怎样怎样引导,至于最后学生学得怎样,或许就管得少了——甚至还反过来说,这些学生太差了!一句话,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这位老师上课就不是这样的。他一上课,首先就问学生,你知道高考考多少道题?第Ι卷第3小题是什么题吗?这一问,还真把学生给问住了。学生平时只知做题,哪想到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答得五花八门。这说明,学生对高考试卷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如果学生对自己马上要参加考试的这一张试卷都不是太清楚,很难设想,他能考得很好。这样的教学设计,老师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的。
我猜想,准备教学之前,他一定在思考:学生对高考试卷熟悉吗?怎样能够让他们熟悉这一张试卷?后面,这位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汉字字形的命题特点和规律时,也不是自己主讲,也是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道题的命题规律。这位老师也一定在思考:我知道汉字字形这道题的命题特点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让我的学生自己明白这道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主动的,积极的。这节课事实上就是这样呈现出来的,学生在老师轻松、有趣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出了汉字识记这道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而且还总结得十分详尽。
第二,教学过程设计得简单、有效。记得有一位语文专家说过,一节课的过程设计和方法指导不能搞得过于繁琐,环节太多,就会不流畅;方法过于复杂,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茫然。所以,我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过程清楚明了,方法一看就会。这节课的过程设计就十分简单,其基本程序就是两个:第一步,分析高考题目,总结命题规律;第二步,依据实际材料,模仿高考命题。老师在两个教学环节中,似乎并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方法指导,一切点拨都是在自自然然的内容推进中,随意点化完成的。然而,效果却十分好,看得出来,老师是做了精心的准备的。就因为教学环节设计简单,所以,学生始终是在一种清醒、明白而且兴趣盎然的状态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的。比如,在模仿命题这个环节里,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上一个环节中的命题思想,而且学以致用,马上从老师所给出的实际材料中,命制出了高质量的符合汉字考查特点的汉字字形考查题。许多题目的选项,都十分有高考味,这说明学生对高考这道题的命题精髓是熟知于心了。
第三,良好的教学功底是上好课的根本保证。这节课里,我特别欣赏这位老师的随意点化,有时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玩笑,就让学生彻底醒悟了,我以为这是要比较深厚的教学功底的。这一点特别值得年轻老师学习。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学生在“挖墙脚”上设误,写成“挖墙角”,学生说是“音同,还有义近”,老师及时肯定,并加以点拨。老师说:对,“挖墙角”和“挖墙脚”都是蹲那儿挖,但一个是挖人家的墙的一角,一个是挖人家墙的根部。而我们要的是挖人家的墙的根部,所以应该是“挖墙脚”。这样的点拨不仅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且言简意赅,诙谐幽默。相信学生是会牢牢记住的。
上高考的复习课是这样,上中考的复习课也应该这样,都有错别字考查,这个老师的好做法都值得借鉴。如果复习课能做到站在学生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教学过程设计简单有效,清楚明了,再加上课堂上随意的巧妙点化,复习课又怎么可能上不好呢?
王晓霞,现供职于湖北浠水县教育局审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