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2期 ID: 154835

[ 陈凤云 文选 ]   

请留心身边的语文资源

◇ 陈凤云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程资源有一种非常狭隘的理解,走入课改之后,我们对课程资源才有了重新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我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应包括这些方面:
  一、直观的显性资源:教材、教参、挂图、卡片、磁带、课件等。
  二、间接的隐性资源:学生的差异、教师的特质等。
  三、自然资源:村庄、山水、花鸟虫鱼等。
  四、人文资源:如渔峡口境内的香炉石文化、白虎垅传说、水布垭电站等。
  总之,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从直观的显性资源到人文资源,相对于城镇来说是比之不及的,但农村的自然风物和教师本身同样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我就从下面两个例子谈谈我的做法:
  一、结合文本内容,利用身边资源,加强阅读理解。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一直未经历过任何挫折的人,是很难理解部队里铁的纪律的,也很难相信一个血肉之躯在烈火焚身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中能做到一声不吭,一丝不动。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探讨,我感到学生确实被邱少云这个人物打动了,但从他们的朗读中和表情上,我也同时感到他们只是感动于文字的描述,对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并未从心底接受,也未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邱少云高大的形象,毕竟这个人离我们太远了。刚好我们镇财政所有位老干部吴老和邱少云是一个连队的,那次战役吴老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他也在烈火中烧掉了一只耳朵。于是我想请吴老来给我们讲一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和夺取“391”高地战役的具体情形,可是因为身体原因,吴老未能成行。有几个学生也认识吴老,我就让他们利用假期去采访吴老,来校后再给其它同学讲述,采访的结果和课文的描写如出一辙,但当他们讲到吴老描述邱少云在烈火中的情形痛哭流涕时,全体同学被深深地震撼了……正是这次采访,让同学们收获了在课文中、在课堂上无法感受的东西——战友的痛苦、邱少云的痛苦、读者的痛苦紧紧地揉在了一起,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共鸣呢?
  二、访遗迹看历史,利用身边资源,加强习作练习。
  “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课本上写春的诗文不胜枚举,每年三月,许多老师也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外去寻找春天,然后写春天,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只一次地这样做过,可每次写出来的文章总给人以有肉无骨的感觉。
  又逢一年春来到,我照例和学生去踏青。我校学校后山有一小山名叫真武山,据说解放前山外飞来一大钟,人们认为此山有灵气,便在山上建庙,香火十分兴隆。讲清了要求后就带着学生直奔此山而去,学生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领略了沿途的风光,向周围的老乡了解了真武山的历史渊源,回校后有的学生写了路途上的见闻和心情感受,有的同学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也揭露了解放前当地旺族与外勾结,利用人们的愚昧制造山外飞钟的神话来骗取钱财的真面目。在我的记忆中,同学们踏青而作的文章,没有哪一次能达到如此的深度。
  以上二例是我在教学中挖掘身边教学资源的一点尝试,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有太多需要和可以尝试的地方,我们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只要我们富有创造性,定能把身边那些曾被我们遗忘的东西,变成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
  
  陈凤云,教师,现居湖北长阳。

请留心身边的语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