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2期 ID: 154842

[ 雷莉 文选 ]   

英语口语水平提高之根本

◇ 雷莉

  
  内容摘要:口语表达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软肋。几经研究探索,怎奈世事变化日新月异,口语教学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本文旨在于浅探输入、输出理论对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输入 输出 口语
  镁光灯下,侃侃而谈地用英语演讲;正反双方,慷慨激昂地用英语辩论,凡此种种,是无数中国英语学习者心中的梦想。然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支支吾吾、闪烁其词、面红耳赤、瑟瑟发抖的种种尴尬却依然如梦魇般挥之不去。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实乃常论常新的话题。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叱咤风云的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上个世纪提出了著名的“语言输入说”,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此理念因其直抵外语学习的本质而在外语界轰动一时。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人类只有凭借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的输入方可习得语言。其假设的主要观点是: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要使语言习得得以顺利进行,赋予学习者的语言理应稍高于其现有的语言水平。耳濡目染,水到渠成。学习者利用情景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耳提面命、直接传授。他认为可理解的输入应具备以下特征:1、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语言是习得的首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语言一无所用”。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必须对所学知识内涵了然于心。他们能根据自身已有的语言水平,选择性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获得语言能力;2、趣味及关联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输入的语言要与学习者密切相关,藉此,学习者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很轻松地习得语言;3、非语法习惯排列。此前经年,影响最为深远、使用最为宽泛的即以语法的难易程度及使用频率来安排教学。而在他看来,按语法讲授顺序习惯安排教学大可不必。否则,学习者就会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4、足够的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飞跃。
  根据Krashen的论述,可理解性是语言习得的重中之重。当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缺乏趣味性或相关性时,他们无法理解是注定的,再多的输入亦是枉然。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是受接受技能而不是产出技能的推动。人们掌握语言只通过一种有效途径----理解信息或者说接受可理解性输入。产出语言的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结果而不是起因。
  显而易见,这种理论在“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失偏颇,亦因此备受争议。
  二.花开堪折直须折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同样是在语言学教育理论风起云涌的上个世纪,另一位语言学大师Swain以加拿大沉浸式语言教学项目中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提出了与Krashen截然相反的“语言输出论”。以她的理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至关重要,却不够充分。学生在获得一定量的输入后,应进一步激发他们表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渐将输入转化成准确得体的输出,将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输出理论的核心所在,是输出的作用:
  1、以史为鉴。增进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语言表达的注意。输出,在使语言输入既保持可理解性又促进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和表达的同时,也有利于语言的吸收。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自然而然能注意到自身语言问题,即他们的主观意愿和实际表达水平之间的差距。正是这个差距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不能驾驭的或缺失的目标语知识,注意到他们语言表达的缺陷。知不足方可知进步,在语言实践中注意到问题的存在,能极大地督促学习者对语言输出进行改进提高,并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2、循序渐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其实是一个:学习新知→复习记忆→表达实践→再学习→再复习→再表达的往复不断的过程。而其中,语言表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将输入和输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输出还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吸收、重构等认知行为的最直接反馈,它不仅能体现教学效果,而且能反映学习者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学习者及时改正或重新组织他们的输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输入-输出理论对口语教学的启示
  1、因材施教夯实基础
  教师要注意材料的选取的上下限。既要使学生可以理解有共鸣,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有期待有所得。作为授课内容呈现的书面材料既要得体,又要兼顾知识性、趣味性,题材要广泛内容要新颖。
  以常理推断,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历经考试进入大学的学生,即便是非英语专业,也应该具备比较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亟待提高。音标,英语发音的命脉,窃以为在中学阶段是最易被忽视的而不著痕迹的。语音语调准确与否,又与听力水平休戚相关。语法,文章的骨架所在,亦正是学生们理解句子和文章的软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适量的英语组织教学,讲解课文及语言知识,组织、指导、评价学生的练习,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增强语感。
  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而今的教育媒介,已然是得天独厚。音频、视频、QQ、博客、微博……不一而足。时效性和时鲜性早已今时不同往日。茫茫信息海洋中,哪一款哪一式才适合自己的学生,甄别取舍糟粕与精华乃时代赋予每位教师的新使命。
  2. 心悦诚服感同身受
  英语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如火如荼地繁荣发展已为时多年。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学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依然不愿或无法以较为流畅的英语书面或口语表达自己想法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情非所愿,是因为不习惯;胆战心惊,是因为不自信;力不从心,是因为不精通。
  凡事皆有原因,存在皆有道理。长久以来的授课模式和考试形式已对学生的口语表达造成或多或少的桎梏,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带来或深或浅的影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谐轻松的氛围,才更有可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无不尽。
  
  参考文献:
  [1]Ellis R.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FREEMAN D L, LONG M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雷莉,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英语口语水平提高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