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2期 ID: 154882

[ 毛冰 文选 ]   

水样的《静女》泥捏的《氓》

◇ 毛冰

  
  我读《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话。一句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说实话,我不喜欢《氓》,不是因为它是个悲剧,而是因为它悲得只让人产生同情和怜悯,没有震撼。我很同意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形象解释,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让人起拯救的勇气,要去阻止那“撕碎”的力量,放“美”一条生路,因为爱美是人共有的天性,是不需要利益权衡是非判断的。可是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没看到过“美”的存在。如果把《静女》的故事加在前面,就有悲剧意味了。所以《氓》写的是一段错误的婚姻,一段情感的误会。如果把《静女》和《氓》比较来读,这种好恶的落差会更大。
  首先题目就有清浊之分。“静女”,这两个字所描绘的形象,想想都让人陶醉,让人心颤动如蝶翼。“氓”,一说从民从亡,自彼来此之民,就是现在说的“盲流”。二说居于郊野之民,也许缺乏良好的教育,才有后来的“至于暴矣”加“二三其德”。男性。男人是泥捏的,须眉浊物。女人是水做的,清新怡人。
  再看人。《静女》中的女孩,秀外慧中,其姝其娈,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既有大胆追求幸福的热情(俟我于城隅),又有提升女性魅力的矜持含蓄(爱而不见),还有认准目标后的主动大方(贻我彤管,自牧归荑),重要的是“静女”不仅有美貌,更有头脑有见识(“爱而不见”考察男子的性格和对自己的感情。赠送彤管,可见喜欢的是一个有艺术修养有品位远离粗鄙的雅士。送茅草更是高明,既测试出男子不是一个注重物质条件的俗人,更从男子的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验证了,男子对静女是一片真心),能自如地驾驶爱情之舟顺利驶向婚姻的港湾。如果说女子的美貌是发动机,头脑和见识则是制动器。没有美貌,也许只缺少激情,没有见识,则多半受骗上当,下场可悲。
  而《氓》里的女子,当然也年轻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虽然可能长相一般(从氓没有媒人就同意嫁给他,从氓走后她的坐立不安,喜忧交织急于出嫁的情绪变化推测),但“野百合也有春天”,她同样有追求幸福的天赋权利。但是她被单方面的爱情迷住了双眼,没有从氓先“蚩蚩”后“怒”看出他暴躁易怒的性格,或者说忽略了日后可能受虐待的苗头,也没有看出他缺乏耐心是因为对她并没有真爱。她也没有坚持要他明媒正娶,以至在婚姻出现危机时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帮助。到了第二节,你看这位对男子一往情深的女子的表现,不由得替她担心。看不出他的好,你为什么那么急切啊?“乘彼垝垣”这已经出格了,人家“静女”是“爱而不见”。接着又是“泣涕涟涟”“载笑载言”,这完全已经神魂颠倒以至迷乱了,要嫁的那个人是人是鬼,要去的是天堂还是地狱哪里还看得清呢?最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简直就像不计成本的大甩卖,后果可想而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什么不在自己当牛做马得不到回报时就及时抗争,还要经年累月的作贱自己去纵容他的懒惰和嚣张?要知道,一切罪恶的来源都是宽容和放纵。强者之所以是强者,原因就是弱者的不敢反抗。“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真是四面楚歌无路可走了。连娘家的亲人都不体恤自己为自己撑腰,还雪上加霜嘲笑,要知道他们和自己可是有天然的血脉联系的啊!为什么不及早向他们求助,及早向大家揭露那家伙的无耻嘴脸,反倒让他巧言令色混淆了大众的视听,以至一个弱女子哭诉无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何其悲惨何其无助何其可怜何其让人感到无奈!如果这位弃妇身上还有什么亮色的话,那就是她痛定思痛后的决绝之语“亦已焉哉!”,全篇唯一的感叹号给了她挺直的脊梁昂起的头颅,给了她对婚姻的自裁对生活的自立对命运的自主。
  《静女》和《氓》里的男子,就高下立判不再赘述了。
  再看故事。《静女》的画面多美啊!情景多令人向往啊!我读《静女》读出了中国人的骄傲。至少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我们爱美,我们懂爱情,我们会浪漫,我们有那样高尚纯洁不染风尘的精神追求,我们也曾有过那么开放自由无拘无束的快乐时代。
  读了《氓》则让人沮丧。一个让人羞于启齿的故事:男的欺负女的,以强凌弱,这完全就是动物界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翻版。“于嗟鸠兮,无与士耽”,这等于说“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从这个有着切肤之痛的弃妇嘴里喊出的血泪控诉,可以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这个教训可以记在心里吗?如果听进去了,你遭遇爱情时还能真诚相待不至于心存芥蒂吗?读了《氓》,真的让人灰头土脸,心情沉重,这可是《诗经》记载的家庭悲剧,距今2500多年,随着封建礼教日益腐朽,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人间悲剧在连篇累牍的上演,直到今天。所以鲁迅先生说,他在封建文化的字里行间只看到两个字:吃人。
  
  毛冰,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水样的《静女》泥捏的《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