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2期 ID: 154858

[ 丁庆刚 文选 ]   

大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

◇ 丁庆刚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公共课,传统的单一讲授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形式。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改变当前的困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多元化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之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当时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有四个: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以上四点在今天看来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在日益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很理想,大学生们对该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母语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也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大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对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实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学生为中心
  叶澜在谈到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时候说过:“课堂实际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2]这种情况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也经常出现。以前盛行一时的语文教学方法——讲述法,就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在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已经不再适用了。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老师应该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大学语文课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并把这种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上碰撞。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可以让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发表与前人、教师和同学不同的看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交流,然后从辩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引起思索。只有广泛参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其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变角色。可以先让同学们收集资料,比如在讲一个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成小组讨论总结,从学生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多方面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即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也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以专业为背景
  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都不太受学生重视,因为是一门公共课,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可以了,公共课可学可不学。再加之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大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务实或者说是世故,对课程学习抱有功利性。要想改变这门课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就必须把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侧重专业课的这种心态,教师应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将语文课的内容设置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对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比如教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比如模拟导游训练、旅游文书写作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比如在数学系上大学语文课的时候,我会尽量结合专业的情况。我会讲著名数学家的文学修养。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与文学水火不相容,文学家不懂数学,数学家也不可能有文学家的浪漫情调。殊不知,很多数学大家也是文采飞扬,能诗善赋的。例如,陈省生写过“物理几何是一家,共同携手到天涯”这样的诗句来说明物理与几何的紧密联系。另外还可以讲讲数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的,能够在专业领域有用武之地,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专题为线索
  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宽泛,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素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施,往往只是一味地讲授具体的知识,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丢在一边。所以,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进行。
  在讲授大学语文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顺序从前到后讲,可以分成不同的专题。所谓的“专题”,就是“以大学语文课本为依托,按照同一主题原则设置的若干专题,文本按照专题重新归类。这些专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3]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语言专题、文学专题、文化专题和应用专题等等。在每一个大的专题下面再分成小的专题,就拿语言专题来说吧,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专题来讲,比如首先可以讲一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其次可以讲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语言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又可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第三可以从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通过介绍汉语的使用规范,可以提高学生汉语的水平。第四是语言交际和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人际交往又是比较复杂和微妙的,如何很好地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就需要掌握一些交际的原则和表达的方法。教师通过对专题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优秀篇章的亲密接触中,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真正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四)以实践为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庸》上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显然,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
  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找工作,这就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因此针对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让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求职信、时事评论等。不过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很少,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辟“第二课堂”。“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第二课堂就侧重于实践运用和综合素养的增强。实践证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4]学校有很多的社团,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阵地。社团可以定期开展演讲、采风,读书报告、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4—245.
  [2]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4.
  [3]韩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85.
  [4]孟兆怀.论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的改进与创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5):113
  
  丁庆刚,男,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师。

大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