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2期 ID: 154916

[ 张一 文选 ]   

学案激活作文课

◇ 张一

  
  内容摘要:作文课45分钟,经常是学生“一写到底”,或者是教师“一评到底”,乏味到师生都怕上,效果差强人意。作文课改革势在必行!怎样变“灌”为“诱”,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被逼写作的困境中走出来呢?我经过多番努力,不断反思,用学案上了一节作文公开课,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有梯度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赢得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学案作文课激活
  作文课没有系统教材,长期以来,教师各显神通,这里一枪那里一剑,如同打游击战,非常随意。45分钟,经常是学生“一写到底”,或者是教师“一评到底”,乏味到师生都怕上,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小学三年级起写作,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①,初三学生起码进行了六年的作文训练,写了近百篇作文,可每次提起写作文,学生还是直摇头。每次改作文,我也是直摇头。看来,作文课的改革是势在必行了。
  多番探索,不断反思后,我觉得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在思想成熟的时候再动笔,有水到渠成之妙。于是,我决定上一节全校公开课,邀请领导、教师们来听课。结果,这节课大为成功,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课后,几个教师都争先恐后地打电话向我拿资料。
  下面,我以这节公开课为例,谈谈学案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三根魔棒点燃文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欣赏文采出众的佳句,说出几种锤炼作文语言的技巧。
  2、运用这些技巧,点燃文采,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培养细致观察的好习惯,激发对自然美、生活美、文学美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没有文采的作文,如同没有星光的夜空,漆黑一片。怎样化枯燥为生动,化平凡为华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三招,它必如仙女的魔法棒一样,让文章闪闪发亮。
  二、三个学习活动,总结点燃文采的三根魔法棒。
  (一)学习活动一:请欣赏两个精彩句子,指出他们精妙在哪里?
   1、《春》一文写春天的小草刚长出来时的情状。
  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从词语角度,哪些词用得精彩呢?
  生:悄悄地、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
  师: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用作修饰。
  师:这些修饰语,有的还是叠词,放在句末,有强调作用。例如“毛茸茸的小鸡孵出来了”和“小鸡孵出来了,毛毛的、茸茸的”相比,后者给人更强烈的印象。
  师:这些修饰语写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呢?
  生:突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的情态。
  师:很好,如果没有这些词,句子就显得平淡了。修饰语有神奇的魔力,用得恰当顿时生色不少。请再找找下列句子有哪些精彩的修饰语?
  2、《故乡》写记忆中美丽的故乡。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生:神异的、深蓝的、金黄的、一望无际的、碧绿的
  师:很好。这些修饰语都很鲜艳明快,有什么作用呢?
  生:用明亮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故乡的美丽和神异,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对极了。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点亮文采的第一个秘诀了,那就是“巧加修饰词” 。(师生齐声)
  师:修饰词,放在描写对象的前面或者后面,使之更具体形象,富有情味。修饰语可以是叠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成语等等。有时为突出所描写对象特点,修饰语也可后置。修饰语一定要切合语境、求真,求美、求雅。我从咱们的作文本上挑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些修饰词有没有不恰当之处?
  3、讨论:看看我们的作文有哪些修饰语不恰当?
  ①菊花肥大的花瓣团聚在一起,而且永不分离。
  ②那些树,可能只是一些无名的、低级的、普通的树。
  ③我的父母都认为我的选择平凡而伟大。
  生:“肥大”不好,菊花花瓣不肥。
  师:对,修饰语不能失真。而且“肥大”这个词也不雅,长得胖的人都很忌讳“肥胖”,特别是女子。植物嘛,可以改用“丰硕”一词。
  生: “低级的”这个词用来修饰树,不恰当。
  师:嗯,树可以是平凡的,加点感情色彩,就是质朴的,但没有高低级别。
  生:“伟大”也不恰当。
  师:对,这里指“我”的选择正确,可以说“明智的”或“智慧的”。下面,我们转入第二招。
  (二)学习活动二: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妙在哪里?
  1、《紫藤萝瀑布》写紫藤萝盛开。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生: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生机和活力。
  师:很好,把花当成人来写,静态的花立刻有了动态的活力。有趣的是,徐志摩在写人时,偏把人比作花,请看,这又有什么效果?
  2、徐志摩《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生: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女子的温柔娇羞情态。
  师:人的温柔是抽象的,现在用了“水莲花”作喻,就很具体了。如果要用一种花来比喻老师,你们会选什么。
  生:喇叭花。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师能说会道。
  师:谢谢!这真是莫大的鼓励。不过,如果我是一朵喇叭花,我一定会给你们鼓劲,“加油,必胜!” (生笑)
  师:看来,修辞的魔力在于让人心领神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啊。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修辞的妙用了。那就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能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并增添一种情趣美,给人留下鲜活的印象。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我们的笔锋。
  3、练习:请用修辞改写下列句子
  (1)萤火虫在草地上飞。
  生: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开着探照灯,像在寻找什么宝藏。
  师:妙极了。但老师觉得这个探照灯用来找宝藏,显得它俗气了。改为:
  “殷勤地照看这个花草的世界”,更好,为什么呀?
  生:能显出它殷勤、奉献的品格。
  (2)同学们在专注地复习。
  生:同学们复习,教室里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到。
  师:很好,没有“连根针都听得到”那种旧句子了,都注意“求新”了,很好。我建议也可改为“那专注的神态,引得外面的飞蛾也好奇地趴在窗户上,想看出个究竟来”,为什么呢?
  生:拟人,生动地衬托同学们的认真专注。
  师:很好,我们可以转入下一活动了。
  (三)学习活动三:辨析句子优劣高下。
  1、(1)天气真是十分热,我汗流浃背。
  (2)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大地。整整一天没有一丝风,护城河旁的柳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儿生气。狗趴在阴凉处竭力伸出长长的舌头,肚子此起彼伏,动个不停;知了拼命地叫着“热……热……”;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它们也受不了这热魔。
  生:第二句好。
  师:第二句好在哪里?
  生:比第一句详细。
  师:对,详细地写,在表达方式上称为描写。描写比笼统的叙述更有感染力,使人如同亲临其境,引起感情共鸣。在第二段,作者没有单一地写热,而是多角度地写了其他景物。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加上最能表现它们特点的词语。
  生:垂头丧气的柳树、吐长舌头的狗、连声叫热的知了、藏匿的蚂蚁等
  师:如此一写,读者自然就感到热浪逼人了。可见,点亮语言的第三招就是———描写。
  师:细腻传神的描写比笼统的叙述更有感染力,使人如同亲临其境,引起共鸣。描写分两种类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刚才讲的是景物描写,下面我们再看一段人物描写。
  2、(1)考卷发下来了,我的数学得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可有几个同学却说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说了很多讽刺话,这对我刺激很大,更增添了我学习的信心。
  (2)成绩公布了。哈,我的数学得了100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哪知钻进耳朵的却是一串嘲讽:“瞧那得意劲,麻雀变凤凰了!”“哼,抄来的分也自豪!”“嘻嘻嘻……”“哈哈哈……”轰!我头脑一炸,眼前暖融融的阳光一下变得冷飕飕的。我想哭,痛痛快快的哭!不,我不能哭!我要用更多的100分向他们证明:我这只麻雀能变成凤凰!
  师:这两段文字表达同样的中心,比较起来那一段更生动、更传神?
  生:第一段太简单,第二段更详细。
  师:第一段是概述,第二段是描写。那么第二段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有什么作用?
  生:有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景物描写
  师:这些描写很细腻地表现了我的曲折心路。大家归纳一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先是兴奋,然后是受打击痛苦,再用环境描写渲染,最后,我坚强起来,绝对不认输。
  师: 短短的二百字,传达出那么多信息,让读者时而为他高兴,时而为他担心,时而又为他战胜困难而敬佩。描写是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滥用,它一般用在能反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果通篇使用,反而显得主次不分了。现在,我们清点一下咱们的武器装备吧。有哪三种方法可以点亮文采呢?
  生:恰当的修饰词,形象的修辞,细腻的描写。
  二、欣赏一篇美文,分析富有文采的词句,巩固新学知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过程略)
  三、片段训练,学以致用,提高运用能力。
  师: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最美的冬天,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自拍的紫荆花图片,放音乐伴奏)紫荆花开放在11月至来年3月,它迎冬来,伴冬在,送冬去。现在请大家运用刚学的方法写一个精彩片段,展现紫荆花的风采吧。
  (当天气温很低,学生原本都有些怕冷,看到图片上那开得烂漫的紫荆花都被感动了。我还采来了两朵花,从学生面前走过,让他们看一看,嗅一嗅,摸一摸,学生的写作欲望一触即发。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优秀的作品还真不少。)
  附:学生精彩语句展示:
  1、紫荆花那抹鲜亮的紫红色,如同熊熊燃烧的焰火,点燃了寒冬。
  2、那红艳艳的花,分明是紫荆树不屈的灵魂,在寒风中笑得灿烂。
  3、一大串一大串的花儿拥挤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窃窃私语,我偷听到他们的对白,分明在说“不要怕,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
  4、我轻轻地捧它在手心,粉紫的花瓣投射出一股热力,顿时渗透身体的每个细胞,在我的心里久久激荡。
  5、如此柔弱的花瓣怎样挡得住刺骨的寒风呢?我想她一定有一颗刚强的心,一个伟大的梦,一份执着的信念,要在寒冬贮留一份暖意,为困厄的人守住最后的一道光明。
  这节学案型的作文课,由词到句到段,由讨论到赏析到操练,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这种导学导练的新课堂,学生参与程度高,他们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中,学得踏实,练得扎实。②这种学案导学法,变“灌”为“诱”,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被逼写作的困境中走出来,能真正提高作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克拉《构建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1998年第3期,《学科教育》
  
  张一,女,教师,现居广东顺德。

学案激活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