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已处于综合国力形成中的基础地位,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音乐教育将以它特殊的功能,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李岚清同志说:“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能力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而音乐教育则可以积极地、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上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深入探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与德育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利手段。好的音乐作品能叩击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推动社会进步。好的音乐作品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强烈的艺术形象,通过音乐语言创造出来的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功能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接受教育,进而激励人们去拼搏,去奋斗。如: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打败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淳朴悲壮、生动感人的古曲《满江红》字字深刻精辟,句句形象鲜明,展现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节;还有雄壮的《国际歌》能超越国界,使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团结起来,为争取民主、和平、解放而斗争等等。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具体化。”①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情感作基础,只靠空洞说教或生硬灌输,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乐记》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正是借助有节律的音响运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寻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人的心灵。近年,党中央对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多相关的指示和部署,尤其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及时、非常英明的决策,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人才为谁所用、为谁服务的重大课题。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和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中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和优秀的艺术形象,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这些生动感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比枯燥呆板的说教更具感染力,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把开展音乐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当作培养新一代思想道德规范的主渠道,从中探索音乐对育人的美好未来。
二.音乐与智育
智育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多维的智能和创新思维。这是学生认识事物、改造自然、迎接困难挑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生理学家认为音乐最易动情,它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育和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事实上,没有任何学科能像音乐那样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基础,音乐作品强弱分明、缓急交错,弹琴左右手的配合、舞蹈的协调等使大脑皮质结构在感知、记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把闭塞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使思维更敏捷、精力更集中。音乐教育具有“丰富想象,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效,不仅被许多教育家所认可,而且已成为社会共识。许多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音乐特长以此开发智力,许多教师利用音乐配合文化课教学,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音乐感召下潜移默化随着音乐快乐的学习知识。因为,音乐对人的作用是空间三维的形象思维,而这种三维的形象思维方式容易产生构思的转换与飞跃,世界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在这种思维的转换与飞跃中实现的。爱因斯坦从小酷爱音乐,他的伟大发现“相对论”就是在他研究过程中感到困惑不解时,在优美乐曲的启迪下,创造灵感得到升华,产生思维的转换飞跃,从而完成了世所瞩目的伟大发现。因此,音乐在启迪智慧、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促进作用。
三.音乐与体育
体育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保证正常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能否在社会立足的根本。
因为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体能是适应社会、投身建设、从事各项工作的物质前提,是其他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情感是人的生命体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影响身体素质的内部动因。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享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音乐是情感艺术,它通过优美的音律不仅能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医治心理疾病,而且通过优美的音乐、律动、舞蹈等形式能强身、健体和健美。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试验并创建的“体态律动学”,加强了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的联系,用人体某些部分的律动配合音乐节奏,从而达到反应敏捷、耳聪目慧、鼓舞斗志、怡情健身的功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产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乐观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个性,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赢得学习、为人、处事、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心理因素。
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对每个人来说,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在父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缺少的就是在挫折中前进、在逆境中抗争的心理和能力。学习声乐能促进语言表达、口齿清晰,还能激发乐观向上、临场发挥、勇于挑战的进取心,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在众人面前表现和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还能促进集体观念的形成,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奋力争先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更磨炼了学生正视现实、承受挫折、摆脱困难的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宽容精神。
四.音乐与美育
美育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标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和表现能力,从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分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来净化身心和改造主客观世界。
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通过它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美育时认为: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法适合,他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化……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锐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之中和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欣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③“如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向学生提供联想,进行情感体验:春——给人以暖意,江——给人以壮阔,花——给人以温馨,月——给人以皎洁,夜——给人以静谧。赞科夫也在《和教师的谈话》一文中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信念。”④
事实上,常与健康的音乐为伴,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逐渐养成互爱互助,礼貌待人,举止文明,气质高雅,仪表端庄和美化修饰自己的良好习惯。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良好的素质,得体的穿着打扮,清晰流利的语言表达,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热心参与、乐于交往、灵活应变等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音乐教育在展示自己、推介自己、美化自己等方面都能显示它的优势。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的确还有许多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值得研究、挖掘、探索。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尽早应用于素质教育中,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我们的受教育者将终生受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有生机和活力,才有发展和希望。
注释:
①赵玮等译,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②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③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④赵殿坤译,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朱子强,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