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精彩的语文课总是让人遐思飞絮,可在面对应试的汹涌大潮,功利地抛弃文化的多元,人文的情怀,课堂奉教参为金科玉言,肢解语词,牵强附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几乎蜕变成为钻研考试习题,使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追求语文课的文化与情感构建是语文老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语文课堂 文化营建 具体方法
陶行之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食粮。可语文课的现实呢?
走进《三个太阳》的课堂:
师:女画家在南极站留下的壁画上有三个太阳,同学们,你认为它们包孕着怎样的内涵?
生:一个是南极的过去,一个是南极的现在,一个是南极的未来。
生:一个是付出,一个是收获,一个是梦想。
师:同学们很有自己的见解,不过还是理解为南极、南极人、南极精神合适。
不符合标准答案发言者都蔫了……
原本让人憧憬,让人遐思飞絮的语文课,面对应试的汹涌大潮,功利地抛弃文化的多元,人文的情怀,课堂奉教参为金科玉言,肢解语词,牵强附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几乎蜕变成为钻研考试习题!鲁迅、冰心、老舍肯定不会赞成这样的语文课!孙犁、秦牧、夏衍也决然不是这样的语文课培养出来的!如此进行,学生还会热爱语文课堂、热爱文学吗?
一.有效的策略:创文化课堂之轻
我们的课堂在追求自主的形式时,更应关注其文化内涵,注重学生的积累,打开学生的心扉,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阵地。
(一)厚积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李贺如果没有那装诗的锦囊,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语文生成的背景是一个宽泛的文化世界,而文化世界是积累的结果,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思想、情感,才能拥有丰厚的功底、创新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1、积古典文化。近现代无数名人(孙中山、毛泽东、鲁迅、杨振宁、吴大猷等)的早期求学经历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系统的文化教育。鉴于当前学生传统文化积淀不够和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分量有限的情况,在课堂上,我们就要由教材拓展开去,补充一些优秀的文化篇章。
《月迹》教学伊始,教师带领学生积累月的名称和典故:1、玉兔。神话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如唐代韩琮《春愁》:“金乌长飞玉兔走。”2、顾兔。月亮的别名。南朝梁何逊《七召·神仙》:“顾兔才满,庭英纷而就落。”……这样的学习既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蕴,又让学生兴致盎然,为下面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2、积人文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悲悯同情、感恩宽容、善意达观,都是文化积淀的。而语文课堂,是人文情感积淀的基地。
教授《背影》时,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移情”关,学生回忆后表述:我读《背影》,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学生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这样的文本与生活、情感结合,既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又走进生活,在情感上再悟亲情之深沉。
3、积文化视角。王尔德说:“啊,不要告诉我你同意我的观点,每当有人赞同我时,我都觉得自己一定是错了。”先秦诸子百家,儒道法阴阳杂等等,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同一时代,因思维文化视角不一,成就不同却同样优秀的哲学。语文课堂也应回归文化特性——没有标准,只有看法。
(二)雄辩
先秦有雄辩家,硝烟战场回荡他们的慷慨激昂;明有言官,庙堂之上萦绕他们的铮铮忠言。语文,从来不是求证公式定义,没有标准答案,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可以多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辩之风呢?
1、辩——深处。《沁园春·雪》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学生在玩味了“惜”中丰富的内涵后,我们开展了一次辩论。主题:皇帝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吗?正方:帝王需要饱读诗书,拥有丰富文化积淀。反方:帝王只需神勇英明,依然成就大业。正方学生辩论时,引用西方诗人普希金和哲学家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铁蹄到处,文明尽毁……”的悲愤的语言,让在场每个人心灵得到涤荡。是的,也许短暂间,文化无法阻止铁蹄,但长久后,文化可以折戟沉沙。这样的辩论,没有答案,但学生在辩论中,拥有自己的观念、价值,这样的沉淀难道不比给他一个答案更重要?
2、辩——情处。我们来看洪镇涛先生《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大家赞不赞成?
……
生:作者心中时刻思念家乡,这种思念是距离无法阻隔的,所以以浅浅的海峡衬托深深的思念。
洪老师这样“欲擒故纵”式的辩论,既避免了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的怪现象——没有文字的玩味,只有道理的灌输,又提升了诗歌的情感,还艺术以情真意虚。
3、辩——新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轻松幽默,内容了然于心,过多的分析反嚼之无味,偶见一老师巧用“男孩子PK男子汉”为主题的辩论赛,不仅活跃了气氛,又创意翩跹。“男儿有泪不轻弹,反之,情到深处肆意流!眼泪反是男子汉重情重义的表现:纵横古今,项羽泪洒乌江,温家宝慰问灾区泪光莹莹……”
这种辩论,引经据典,说理动情,既丰厚了文本内涵,又丰富学生情感,放飞学生创新。
(三)质疑
七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我认为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教材里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科学家伽利略,更是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勤于研究,乐于质疑,敢于挑战。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需要来自学生有价值的问号了!
1、疑中立。一位老师在讲到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时,按照教参:因为当时大革命遭到失败,朱先生感到郁闷而到荷塘散心后写下的。而学生提出质疑,他认为是因为家庭纠纷心情郁闷出来散心时写下的。课后查阅多方资料,确实是朱先生在与妻子发生争吵后写下此文的。联系时代,正是闻一多被暗杀,朱自清出席追悼会并愤激地讲了话。为人夫的他,这样的做法必会引起家庭矛盾。老师把求证的史实告诉了学生,并把掌声真诚地送给那位学生。这样的质疑类似论文的“破中立”,让学生更乐于深入钻研文本,拥有了质疑权威的魄力。
2、疑中疏。学生在学习古文中经常会遇见通假字,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能简单地打发学生,而应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详细把他们困惑的问题解析清楚。如通假字是在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的问题,能正确地认出并解释通假字对读懂古文是相当必要的。通假字就是通用借代之字,在古代用字还不很规范的情况下,这是允许的。并告知学生形成通假字的两个条件。后让学生摘录典型的通假字,以帮助理解。这样的质疑疏导,不仅让学生心明气服,而且积累了知识,为他们学好古文奠定基石。
二.理想的目标:和课堂应试之谐
是的,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我们战斗在试场上,但没有人能说:宽泛轻松的文化语文课堂与考试就一定是势不两立的敌我双方。事实证明,充满乐趣、真言真心的语文课堂熏陶出来的学生,与语文高素养很近,与写作高水平很近,与口才大辩手很近,与见识宽视野很近……而这样的学生,在考场上也是威风凛凛之将士。相信我们的中考、高考出卷专家,相信我们的阅卷老师,他们本身就是文化领域的精英,目光犀利,心灵玲珑,懂得甄别。
语文课,请您放下沉重的应试包袱,还课堂:清新明媚!自然和谐!
钱文超,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