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面对中考作文命题的逐年多元化与多样化,以及出现的低分零分作文,急需引起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反思。纵观我们当下的写作教学,还出现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何让学生在中考的战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广大教育者要不断思考和审视的问题。本文从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以及对满分低分作文的剖析,写作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向广大语文教育者抛砖引玉,促进当下的写作教学。
关键词: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写作教学,有效策略
一.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研究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对初中日常写作教学十分重要。
1.中考作文命题题型的趋势
1.1话题作文先拔头筹,但已昨日黄花。
新课改刚刚起步之时,为全面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新精神,话题作文应运而生,因其淡化的审题要求和较少的写作束缚,红极一时。到2003年,话题作文一度占全部考区的65%,占据绝对领先位置。
此后,话题作文因为容易套袭和宿构,对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误导,虽然大家对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并未完全否定,但话题作文则出现逐年稳中有降的趋势。
1.2命题(半命题)作文互相配合,占据主动。
对话题作文和传统命题作文各自的优缺点的辩证思考,表现在中考作文命题上体现为有一定开放性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逐渐流行。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开始,话题作文题所占比例的大幅下降,2009年命题(半命题)作文位列各类作文类型之首。2011年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7.9%。
命题(半命题)作文有的添加了提示语,吸收了话题作文的长处,有的还给出一两则材料,让考生能在题目下自由地理解与表达,做到了限制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如2011年湖南湘潭卷“礼物”、2011年山东德州卷“风筝”、2011年浙江舟山卷“留点 给自己”、2011年江苏无锡卷“快乐, 来自于 ”。
1.3选题作文异军突起。
2011选题作文异军突起。所占比例高达28.5%。选题作文的形式大都为“二选一”。题型其中两个大多还是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组合,个别的省市偏向了材料作文。题目易写的题材和体裁上各具侧重。这样,考生选择的空间加大,写作的角度更多了,有助于考生自由选择,灵活表达。如2011年重庆卷一题是《善良的魅力》的命题作文,一题是《我改变了_________的色彩》的半命题作文;2011年四川达州卷一题是《远航》的命题作文,另一题是材料作文。
总之,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呈现这样的特点:话题作文明显式微,零星点缀;半命题作文因其对开放性和限制性“天生”兼顾的特点,日受青睐,和命题作文共唱主角;选题作文异军突起,但需进一步观察。
对于这样的中考作文命题的题型趋势,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尽量为学生个性化写作创设宽松的环境,尽量减少限制和束缚,这是我们未来将长期坚定的写作教学的方向。
2.中考作文命题题材的趋势。
“新课标”要求作文“要感情真挚,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考试说明》要求“不出偏题、难题、怪题,不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障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义务教育”一章中指出,学校“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据此,从中考作文命题题材的趋势将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引导考生积极面对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1关注社会热点。
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现实,成为2005年以来中考作文命题题材的一大趋势。如2005年黑龙江卷的《和谐》紧扣当年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2008年江苏泰州中考作文《激情,在心中点燃》紧扣“北京奥运”,2008年四川眉州中考作文《战胜自己,坚强起来》则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2009年海南卷的“跨越”暗合“全球金融危机”等。这些时代气息浓郁的作文引导考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窗外,关注社会,参与生活,思考人生。
2.2关注真我感受。
自我成长是一个永恒的写作题材。近五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一是关注学生主观感受的命题逐年增多,如2005年浙江温州卷的《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2006年福建厦门卷的《那一次,我尝到了________的滋味》、2008年江西卷的《有时,我也想_______》。二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命题也逐年增多,如2005年江苏常州卷《有个好心情》、2006年吉林卷“长大了,干什么”、2009年浙江杭州卷《被自己感动》等。可以预见, 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成长历程,积极面对人生,这一趋势将继续贯穿于长期的中考作文命题中。
二.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虽然,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但如果七年级开始就瞄准中考作文,少有针对性,更无系统性的作文教学,往往欲速则不达。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初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写作训练。
中考作文命题的题型题材趋势,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猜题押题,而应有系统地对不同年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分梯度作文训练。
首先,就不同年段的作文训练来说:初一重内容,以记叙文训练为主,把事情写清楚,多写命题作文,训练学生抓住题眼,展开叙述的能力,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初二,重方法,就审题构思和写作技巧进行重点训练。初三,重文体训练,第一轮按文体演练,进行八次左右,其中记叙文四次,散文两次,议论文两次。第二轮按照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类型进行模拟训练。题目可以从上一年度全国各地的优秀中考命题中选取。倘若,不问年段,混抓一气,每个年段混杂训练,则往往初三作文与初一作文相差无几。
其次,就不同基础的学生作文训练来说: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师要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如初一写《一件小事》,智优生要求内容典型,形式创新,详略得当,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600字以上。中等生要求选材恰当,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行文流畅,500字左右。学困生要求能有语句通顺,分清段落,字迹清楚,可以模仿套写,300字以上。对学困生不必提过高的要求,让他们放开胆子写作文,重在鼓励培养写作兴趣。而智优生则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去思考挖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注重学生素材的积累。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历年中考满分作文,都是形式创新文采出众的作文。而创新和文采的基础便是素材的积累。笔者在教学中把阅读名著、杂志时文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定时、定向、定式。“定时”即每周一次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每天中午或傍晚时间让学生去阅览室自由阅读;“定向”即指导学生做好三方面的素材积累:积累优美的词句段,积累历史典故和名人事例,积累古诗词文名句,及时向学生推荐必读名著、时文美文,指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定式”即阅读检查的形式。如摘抄型,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抄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段,包括课内与课外阅读中的。每周要求学生摘抄应达到600—1000字,并定期检查督促指导。心得型,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要求每人每月必须读一本书,每月月底的时候,抽出一节课组织读书交流会。或朗读美文、或讲述名著中的精彩故事,或评说美文特色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等。
3.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历年中考作文中的低分作文也应该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反面教材。这类低分作文最大的缺陷:一是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很多考生注重套用看似时髦的结构形式:日记体、小标题、题记后记、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样式层出不穷,这些作文形式虽创新,但内容往往是几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机械拼凑,生硬组合,文不对题。须知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此创新,实在是舍本逐末。二是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这类作文片面地追求语言用词造句的华丽堆砌,忽视了真情的表达,写人,千人一面;记事,胡编故事;抒情,言不由衷;议论,套话大话。如写自己坚强,就一定要瞎编自己不是断胳膊,就是大病一场,甚至是死爹死娘;写好人好事,总少不了 “让座”、“拾金不昧”等。
因此,展示这一类的低分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假话、空话、套话的作文绝不可能得高分。写作就是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实实在在地写出来,让真挚的感情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与写作教学是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的。中考是选拔性的,因此,教学也难免有功利性的一面,如何让学生在中考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这场作文之战中获得胜利的微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反思。
朱永江,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