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节语文课不容易,原因之一就在于课文处理难度较大。语文教师当如何处理课文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教学定位要科学
语文是选文教学,长长的一篇课文呈现在你面前,学什么,不学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学,以什么为重点,这些“选文本身是不会给出批示的,得由教它或者学它的人摸索着取舍、摸索着定夺”(《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如何“取舍”,如何“定夺”,教学的定位首先要科学合理,“一着不慎”,有可能“满盘皆输”。实际教学中,很多课的教学失败就是因为定位不当。不少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选文之所以选入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什么都讲,什么都学,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目标不清或目标混杂,搞不清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弄不明每篇课文的特点与职责。我们评论一个饭店菜烧得好,往往是说它的菜很清爽,炒青菜就是炒青菜,烧豆腐就是烧豆腐。反之,如果样样菜都是大杂烩,吃起来都是一个味,最终你会感觉不知道吃的是什么。教材处理也是如此,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天天“炒什锦”,要知道有失才会有得,有不为才能有所为,样样都讲,势必平均用力, 面面俱到其结果必然是“面面不到”。上语文课就好比写作文,一篇文章起码要做到详略得当,该详的一定泼墨如水,该略的必须惜墨如金,详略不当的文章肯定不能算是好文章,那重点不清的课自然也算不上好课。处理教材,一般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领悟”,然后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最精彩的地方”,也就是教材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空白点、动情点上,引导学生进行“字斟句酌”的研读,揣摩语言,深入挖掘,发挥想象,潜心感悟,就一些重点问题组织学生互动,讨论、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锻炼能力,最终学会学习。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对初一新生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然而编者为什么要把这样一篇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放在初一新生进校的第一课呢?编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教者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深究。我想编者的主要用意就在于试图以它为初一新生打开一扇绚丽多彩的文学之门。打开它,我们品尝到的是巴金、冰心、雨果等世界级大师的美文大餐,吸引我们以后继续品尝下去。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仍不知文学为何物,仍然对文学提不起半点兴趣,那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上了也等于白上。因此,对这篇课文的处理完全可以单刀直入,教学的重点就应定位在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上。本文课题是“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扇门是什么门?当然是文学之门。那什么是文学?文中作者对文学的理解与看法如何?老师对文学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对文学又是如何认识的?三者进行对话、交流、碰撞,就可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与冲动。在此过程中,相机研读、品味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教师还是老一套的讲析,让一个初一的学生如何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之类句子的含义呢?
2.切入选择要恰当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不愿上语文课,厌烦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语文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作者与时代背景——生字生词——分析课文——概括中心与写作特点”这样一种枯燥僵化的模式时,学生怎么会有学习兴趣可言呢?如果失去了极宝贵的学习兴趣,还有思维活跃、灵性发挥可言吗?我们很多教师,有的自身功力不够,底蕴不足,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宏观把握驾驭教材;有的完全依赖教参,甘心充当一名“二道贩子”;有的对教材钻研不够,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会,手捧教材如同狗咬刺猬,不知从何下口,不能灵活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结果往往是不分主次,没有重点,胡乱堆砌知识,眉毛胡子一把抓。
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课文,激发学生的共鸣。为此,必须巧妙灵活安排好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分析文章的思维途径,它与“写作思路”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因为一个侧重于“教”,一个侧重于“写”。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依照文章的结构,从头到尾逐段剖析,教学思路就完全变成了写作思路的附庸,教学便毫无生气和创意可言。作者行文有一定的思路,我们读者“披文”也当有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如同攻城一样,全面开花,有时只能在外围打转,一堂课下来,学生仍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或者走进得很浅。必须选择一个点,撕开一个口子,方能迅速攻进去,深入到内部。所谓“切入口”,应该是文章中能够提摄全篇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或某个细节、某个关键。抓住它,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学生快捷深入地领会文章内容。一般来说,这个关键处常常在文章的开头,但也有在中间或末尾的,因此对具体文章要具体分析,精心选择。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汉?抓住这个问题就能一下子切入文章核心。《孔乙己》写的是一个悲剧故事,却充满了笑声,是一场笑的悲剧。悲剧里怎么会充满笑声呢?可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哪些人在笑孔乙己?笑什么?不同的笑有什么独特内涵?为什么以笑写哀?从而步步深入地解读文本。
切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看教师是否真正读通课文,根据文本特点灵活安排。
3.文本研读要深入
文学不同于绘画、音乐,它主要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阅读文学作品,品味语言当是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才算真正走进课文?新课程将教学定位为“交往”,“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那么,阅读就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要实现这种对话,缩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世界的距离,必须深入到文本之中,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实现对话,培养能力,提升思想,陶冶情感,实现自我超越。再从语文课的性质来看,语文课姓“语”,语文课不能上成科学课或是政治课,须落在具体的语言点上,让学生贴近课文具体感受,从课文中找根据,获取信息,发现、感悟、积累、鉴赏、交往,千万不能游离文本进行架空分析,那样只会华而不实。课上说说笑笑,看起来热闹,学生兴趣很高,可是课上完了,学生什么都没学到。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字斟句酌的研读,从而培养语感,提高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七颗钻石》一文中,小姑娘的爱心集中体现在“水”上。水这个最普通的东西,可是在特定的场合却比黄金还要珍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水的珍贵?如:“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所有”、“许多”、“哪儿”和几个“都”说明了当时旱情的严重;“小姑娘喜出望外……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抱着”为什么不能改成“拎着”、“提着”,小姑娘的小心谨慎也反映出当时水是多么珍贵;“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送给了过路人”,“咽了一口唾沫”可以看出当时小姑娘自己是多么口渴难耐,然而一个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小姑娘这时却把赖以活命比金子还贵重的水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足见小姑娘的爱心。教学时如不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并认真揣摩这些词语的含义,所谓小姑娘的爱心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4.迁移拓展要适当
传统教学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进”、“出”关系,“进”是吸收,是输入,是认识的起始阶段,没有这个“进”,也就没有整个学习;“出”是表达,是输出,是学以致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课文教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从课文的具体学习中,吸取前人的写作经验,获得前人的思想成果,逐步形成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又要走出课文,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本领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增长点加以培植,使其获得持续发展,逐步把作者的语用经验变成学生自己的经验。因此,对课文要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延伸拓展目前存在几种误区:一是时间不当。一堂课学习一篇课文,总共45分钟,花15分钟延伸拓展,又如何能真正走进课文?必然是架空分析,重结论而忽略过程,重点的地方展不开、读不透。二是内容与课文无关。如一教师上《窗》一课,用16分钟时间讨论:①假如病房里又来了一位新病人,病房里面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②发挥你的想象,你理想中的医院是怎样的?这是两个与课文中心无关的问题。一教师执教《阿里山纪行》,用10多分钟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茅山风景区的工作人员,你认为茅山风景区该如何设计?”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又能讨论出什么结果?三是形式机械。不少人是为“跳”而“跳”,总认为“跳出去”就是在课堂最后脱开课文训练一些题目,似乎不如此就没有拓展延伸。殊不知“好的课堂教学实现的是无形的、潜在的、全方位的延伸,它超过特定的时空界线,能够延伸到学生的家庭里,能够延伸到学生的活动和游戏中,能够延伸到学生的同辈团体中,能够延伸到学生观察世界和体验生活的眼光、思想和情感中,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这种延伸不是教师外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好的教学,即使教师不布置作业,学生回家还会想着课堂上有个问题没有解决,还去读与这门学科相关度很高的书,甚至于主动查找资料、找线索、动脑筋,这就是好的教师创造的好的教学。坏的教学只能做强制性的、外控性的、规定性的延伸。如布置很多作业,做大量枯燥、机械、乏味的训练等”(彭刚,《江苏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作者单位: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