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00

[ 刘文富 文选 ]   

调控学生心理 贯注满堂生气

◇ 刘文富

  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体现在师生的配合互动上。一堂课生动与否,除与教师的精神气质、知识功底、语速语音、教材驾驭有关外,还与教师是否善于激发和调控学生的心理有关。一个善于体察学生心理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控学生心理的教师,往往能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自己的讲解活跃起来,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控学生的心理其实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让积极的诱因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奋感、求知欲及参与意识,并适时地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意识得到满足,在整堂课中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能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解并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教学效果自然不错。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常常出现这样一些状况:要么学生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部分学生根本不思考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只跟着别人回答,人云亦云,滥竽充数,看起来课堂氛围活跃,其实真正参与其中的不多;要么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人回答问题,学生思维凝固,一堂课教师无精打采地讲,学生有气无力地听。
  一段精彩的小品为什么自始至终都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不言而喻是因为演员幽默风趣的语言、滑稽搞笑的动作以及小品情节的巧妙吸引了人,它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能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欣赏欲。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之所以能吸引观众,是因为魔术师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一个观众都希望仔细地观察其表演的每一个环节,来破解魔术的真相。有些电视节目采用台上台下互动的形式,节目越办越红火,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导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场由教师主导并由师生共同完成的精彩表演。作为主导者,教师如果能精心准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让每一个环节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或者通过精心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意识得到激发,那么课堂效率就会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的心理有关,抓住这些环节,调控好学生心理,则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心理调控实例做一点分析与同行探讨。
  一、导入新课后学生最想做的是什么?导语一般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许多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并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是及时地让学生参与到对课文的阅读之中,进而满足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而是花较多的时间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才让学生读课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学生在听老师介绍背景资料时也心不在焉,这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有位老师对《孔雀东南飞》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社会不足为奇,早在此故事前就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第二步,解题。①汉乐府……②《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三步,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看,第一步的导入就已经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这时急于想知道的是《孔雀东南飞》这个悲剧故事而不是“汉乐府”,因此,第二步与第三步应交换一下,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后再来介绍“汉乐府”及《孔雀东南飞》相关知识,这样也许效果就要好得多了。当然,不同的导语设计有不同的目的,教师应根据设计的导语内容来揣摩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然后实施下一步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一篇美文学生读了,一定有许多感想,他们都希望把自己读文章的第一感觉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时不是教师越俎代庖进行课文分析的时机,而是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发表阅读感受的时候,这个过程利用得好,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讲《兰亭集序》一课时,用导语“王羲之不仅书法好,他的诗也写得好,更难得的是他的散文也写得好,今天我们学的《兰亭集序》就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优美散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完课文后,该做什么呢?我认为这时应该设问:“同学们读后有没有感觉到其文章的优美?”(学生一般回答感觉到了)那么它好在哪些地方呢?你能不能把你认为好的地方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学生往往会踊跃地发言谈感想。之后,再引入对课文的分析就很自然了。又如,讲《守财奴》一文时,亦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后谈感想。
  三、精析细讲,满足求知欲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许多答案并不完全正确或者全面,如果靠学生的回答解决课文中的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也无法满足其他学生的求知欲望。一般说来,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了教师的提问后,学生普遍有一种渴求正确答案的心理,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进行仔细分析和讲解是必要的。例如《项链》一文的高潮部分,佛莱思节夫人两次说“可怜”的玛蒂尔德,第一处“可怜”较好理解,第二处“可怜”就有深刻的潜台词了,如果仅凭学生的回答就难以圆满解决此问题。到底可怜什么呢?许多学生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并急于知道答案。此时,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可对这句话的潜台词作如下分析:你连什么叫假、怎样做假的起码道理都不懂,竟然想挤进上层社会,换来的却是十年心酸,多么可怜啊!小说的警世作用,便在于此,当时的法国上层社会是丑恶的,美貌而又天真的女人,不该有虚荣心,如果既不了解社会又有虚荣心,那么等待她的便是苦难。而玛蒂尔德历经苦难之后,竟然还能“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可见她是可怜中尤其可怜者。
  四、当堂小测验,警示学生的轻视心理。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者背诵课文时,往往不愿意动笔,不注重字音字形的掌握,对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轻视心理,当教师发现这种苗头时,应及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由教师报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或者重要句子让学生书写,然后检查验收,责令完成任务较差的学生对照课本抄写字词句。这样处理既能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又能矫正其轻视心理,从而养成动手动笔用心读书的好习惯。
  五、教师范读背诵课文,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范读课文的环节不能少。如果用听录音朗读的办法代替教师的范读,效果会差得多。一般来说,录音朗读的确比教师朗读的要标准,但不如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有真实感,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自己再范读一遍,学生能受到榜样力量的鼓舞,调动其朗读的兴趣,而大胆地参与到朗读的过程中去。如果教师能流畅地背诵一些段落,给学生作示范,效果会更好,学生都会想,老师都能背诵,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教学是艺术,课堂即舞台,教师既是导演亦是演员,学生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知识),更要备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组织教学,教师轻松,学生活跃,课堂生机无限。
  (作者单位:利川市五中)

调控学生心理 贯注满堂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