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一第一册自读课本中的《贝多芬百年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1.导入:课间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上课伊始询问音乐名称及作者导入。
2.整体感知:一般祭文的特点是什么?这篇祭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重点探究:
(1)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书上是怎么说的?文章又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下列句子,师生相机逐句对语言进行品析,具体感知贝多芬音乐的特点。
①奔腾澎湃,有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
②我听过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
③有意的散乱无章。
④无顾忌的娇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
⑤有嘲讽的意味。
⑥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⑦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最后达成共识,贝多芬完全是用音乐来表达其心中的激情,其音乐奔腾澎湃,有时到了疯狂的地步,且不甘心平庸凡俗,具有鲜明的反抗性,听了让人激动,又让人从中受到警醒。
(2)接下来由贝多芬音乐的特点,进一步探究贝多芬这个人。有道是“文如其人”,能写出这样的音乐,一定有一个伟大的灵魂。贝多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下列词、句,并相机逐句对语言进行品析。
①唐突神灵
②蔑视权贵
③疯子
④他是反抗性的化身
⑤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
⑥穿衣服不讲究,被当作流浪汉给抓了起来
⑦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
⑧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
因此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倔强,无羁无束,蔑视权贵,超凡脱俗,不谄媚世俗,不理睬传统的“英雄”。至此学生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4.总结之后,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用心聆听,进一步感受他伟大的音乐和灵魂。
我们时常感叹语文“少慢差费”,这与很多教师不懂阅读讲阅读,不会作文教作文不无关系。本节课教师激情洋溢,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交流充分,学生感悟透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成功引起了我的深思:
1.探究性阅读当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
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而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课应姓“读”而不姓“讲”,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阅读的“四种视界”也有人提出了“读解”的具体要求,这些都启示我们阅读教学方法要科学,传统的“讲析法”不是篇篇课文都适宜用的,阅读本就是主体主动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心理活动,要了解作品所写的人物,了解当时的社会,了解作者本人,就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之上,虽然阅读的形式不止一种,探究性阅读当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不能以教师的介绍、讲析代替学生的自由探究。传统的讲析法看重的是知识的掌握,教学是浅层次的。澳大利亚一位有30年教龄的中学物理老师在回忆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第一个十年,教物理;第二个十年,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第三个十年,对自己正在探索物理的学生提供帮助、支持。阅读教学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阅读课就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增强阅读的能力。我曾听一位老师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介绍作者茨威格,介绍托尔斯泰,介绍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不知道教师讲过之后学生还能从文中“读”到些什么,再读还有多少意义,难道仅仅是了解文章的内容吗?还是用文章去印证教师的观点呢?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主要内容就是写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这件事,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其出走时的心情和出走的原因。为什么一个80高龄的老者要抛家别子离家出走呢?深入探究的同时,我们就可以了解托尔斯泰的为人以及他的平民化思想。教师所要做的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当做些点拨,一方面可以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阅读才能达到课程标准上所说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点途径”的要求。
2.探究性阅读要选择探究的最佳切入点
进行探究性阅读,首先要明确课文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作者行文有一定的思路,我们读者“披文”也当有一个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作为“第一读者”的教师,应该引导“第二读者”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走进文本,为此,必须巧妙灵活安排好自己的教学思路,避免程式化,避免把作者的行文思路混同教学的思路。所谓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文章中能够提摄全篇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或某个细节、某个关键性问题。抓住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有助于学生快捷深入地领会文章内容。《贝多芬百年祭》是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祭文一般是追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以表达对人物的缅怀、哀思。本文与一般祭文不同,“把笔墨更多地放在贝多芬不可遏止的感情和激动人心的音乐上”,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贝多芬音乐的特点。我们读者“披文入情”,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贝多芬音乐特点的探究上,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感受贝多芬音乐的特点。我们读者“披文入情”,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贝多芬音乐特点的探究上,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感受贝多芬音乐的特点。同时,贝多芬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其伟大成就,最主要也表现在音乐上,要探究贝多芬这个人,我们的视角首先也应该放在贝多芬的音乐上。因此,教学时,我由贝多芬的音乐导入,首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由音乐切入,引导学生贴近课文探究贝多芬音乐的特点,重点通过音乐来剖解这位音乐大师的灵魂:再由音乐结尾,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进一步具体感悟深化从文中探究的结果。本篇课文有一定的深度,由于切入点选择恰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头绪简约,重点突出,过程展开充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果按照行文的思路,像一般教师一样先介绍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说他的音乐,则违背认识的规律,必然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活动就不可能如此充分。
3.探究性阅读应以文本读解为基础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对象是文本,阅读本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无声的对话,双方以文本为中介来实现两个心灵的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因此阅读就不能凌驾在文本之上,或是抛开文本另起炉灶,必须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缩短读者与文本的距离,通过文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状况,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剖析,读解出文本中隐含的多种信息。不是凭印象,更不是凭感觉。离开了文本,探究就失去了依据,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本课重点探究了两个问题,一是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二是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的有效解决,都是在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文中寻找根据,然后就找到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品析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而完成的,这就保证了探究结果的可靠性。我曾听过好几位教师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师对着多媒体上的图像大谈特谈维纳斯如何如何美,失去了胳膊残缺之后,反而显得更美。我不禁想,美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感受,你认为美的东西我可以认为不美,你认为不美的我也许会认为她美如天仙,不然怎么会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呢?维纳斯美不美到底由谁说了算,如果学生硬要说维纳斯不美那你怎么办?你说残缺更美,那学生如果反问你同为卢浮宫三宝之一的蒙娜丽莎之美你又该作何解释呢?其实,维纳斯美不美,不是由你说了算,也不是由学生说了算,而是由“文本”说了算。既是阅读,那你当然要“读”,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贴身感受文本,作者为什么说维纳斯美,失去了胳膊之后更美,书上是怎么说的,是哪些句子表现出来的,一定要走进文本找答案,探究出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对作者的观点,也应当允许学生和教师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实现多方立体式的交流“对话”。
[作者通联:江苏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