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19

[ 周泰山 文选 ]   

对新课标导引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周泰山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是教师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学要求》中“写作与表达”相关内容的解读,探索新课标导引下高中阶段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作文教学工作。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吗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用于阅读教学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最为优秀的作品,蕴含着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精髓,有的还挺立于新时代的最前沿。可是我们往往舍近求远,热衷于指导学生在课外读物的汪洋大海中去搜寻所谓的“写作指南”。殊不知我们手中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最经典的“写作宝典”。其文体章法、遣词造句无不可以用来模仿和借鉴。另一方面,写作教学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又可以加深对阅读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相关技能得到巩固和提升,相关思想情感得以及时“内化”。《教学要求》中“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等栏目里就列举了这样的例子:
  学习《劝学》后,可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也可就自己阅读过的一部经典名著写一篇读后感,明确地表达心得体会,揣摩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完全割裂了读写关系的教师大有人在,完全不知道阅读课也是写作课的学生比比皆是。这样的学生在阅读课上昏昏然,不知学有何用;在写作课上茫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何堪?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血肉”相联的关系,才不会只将文本作为识字断句、读背应考的对象或照本宣科或云里雾里作简单或玄虚的处理;也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自觉有效地将它们当作“一”件事去做,才懂得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二、写作教学要不要循序渐进
  
  “文无定法,写作教学也不必有序”,这是当前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观念。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备课组的“学期作文教学计划”还是教师个人的作文教案,都基本处于“无法无序”的混沌状态。每学期完成个“八大八小”不成问题,就是不能问“你班学生的写作能力大体达到哪个层次啦、你们的作文教学已经进入哪个阶段啦”,问了也白问。
  学生的写作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作家的创作。作家的创作已进入了“自由王国”,当然“文无定法”,讲究的是“无招胜有招”,越是“清水芙蓉”越好。而高中生写作(虽然进入了高级阶段),仍处于养成阶段,即所谓的“必然王国”,岂能“无法无序”?写作首先表现为一种技能,作为技能,就永远离不开循序渐进的训练。
  其实,我们在《教学要求》中也不难看出这样的要求。
  必修一——写记叙文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能辅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做到贴切自然,易懂耐读”。
  写作训练应“分层有序”地进行是不容置疑了。高一、二年级的记叙文系列就应合理细致地安排:写人类记叙文、记事类记叙文、绘景类记叙文和状物类记叙文;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安排详略、如何设计结构、如何写出波澜、如何写出人物个性、如何修改等等。高二、三年级可加强议论文、散文、微型小说(严格地讲这三者是不能并列的)的训练,也要“有序”,各要素的训练都应一环不漏,步步扎实。
  
  三、写作教学能不能广泛尝试
  
  历来高中写作教学的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记叙和议论两大类文体的训练上,有时甚至更偏重于记叙文的写作。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若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记叙文便足以应付高考,心无旁骛;二是认为学生写作基础普遍薄弱,去训练多种文体,不会走就要跑,会摔得鼻青脸肿;三是走着瞧,想等记叙文练得差不多了再说。可是一个阶段训练下来,看看学生的文章仍然千疮百孔、面目可憎,多文体训练的打算只好泡汤。
  中学生究竟应该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这似乎不应成为一个问题,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早有明确的规定,每个教师差不多都能熟记于心,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主要指教学与评判)却并非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熟练地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各种表达方式,写已学过的各种体裁的文章”。难道我们高中三年的语文教材上就只是些普通的记叙文、议论文吗?显然不是。让我们来看看《教学要求》上还有哪些具体要求:
  必修一:“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
  选修部分:“尝试散文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有人认为,这个标准偏高了。作文这种技能,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提高,同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相当的经验与阅历。高中只有三年,有那么多的知识技能需要掌握;学生整天匆忙地奔走于家门与校门之间,能有多少社会阅历?再说,中学写作教学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文学家,即使少数人今后可能成为文学家,那也是未来的事,决不是现在中学阶段培养的目标。
  这些似乎很有道理,但拿《教学要求》一对照立即就露出了破绽。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七八十年代更不是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知识的爆炸和时代的发展注定了他们必须尽快掌握更高更全面的技能。往小处讲,高考决不仅仅是毕业性考试,而是全社会都关注的栋梁之材选拔性考试,语数外三大拳头学科的成绩缺一不可,而作文一项的分值几乎占到了语文的一半。简直可以说谁抓住了作文谁就赢得了语文,赢得了高考。
  高中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多文体广泛尝试,这是“快乐作文”的一个重要途径。熊掌鱼翅虽好,年年如是天天如是餐餐如是,安有不厌之理?在不打乱“有序”主线训练的同时,灵活地穿插多种文体训练,可以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多文体广泛尝试,是高考作文出高分出满分的必要保证。只是教师既要整体引导又要区别对待。对有可能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不妨要求得高一些,让他们能在千军万马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事实上历届高考满分作文及各种竞赛获奖作文,老老实实的纯粹的记叙文、议论文极为少见,散文最多,简直数不胜数(其中又以议论性散文居多),微型小说(含科幻小说)也不少(如《一百元的旅程》),其他的还有许多如散文诗(如《蓝色蛹·金色蝴蝶》)、文言文体(如《诚信——赤兔之死》)、故事新编类(如《狱中长叹》)、书信日记类(如《给妹妹的一封信》)、话剧类(如《唐伯虎之梦》)、童话寓言类(如《“三”的奇遇》)、评论杂感类(如《照海倚天》)、实验报告、忏悔书、辩论稿、访谈小品类(如《“白云、黑土”系列之二——〈实话实说〉实录》)、病历诊断书(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手记(如《网里人生——教师手记》)、网络主页设计录、数学证明题等等体裁。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高考作文是不拘一格的,满分作文是千姿百态的,而写作教学决不应该只教学生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样的教学不可能在高考的竞争中占有任何优势。
  
  四、 “向生活要作文”永远是一句人人心知肚明的空话吗
  
  《教学要求》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注重人生体验,抒发自己的人生认知,描述自己的生活阅历,必须善于挖掘自己及周围生活的闪光点、动情点、矛盾点、快乐与迷惘点,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可是现在呢?“向生活要作文”—— 几乎只是一句人人心知肚明的空话。
  为什么现代中学生的作文里缺乏生活气息、时代色彩?他们的作文不是无话可说干瘪枯涩,就是矫情作态假大空套;不是古墓窟里掏掏挖挖,就是八百年后信马由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教师都应能意识到,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拘于一室之内闭门造车的写作指导方式,使学生严重脱离生活,为完成作文而作文方是根本原因。写作教学由“应试”转向“应需”,学生从“象牙塔”回归“十字街头”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的写作教学特别是高中写作教学必须尽早地从“应试”的泥沼中跳出来,实实在在地回归生活。学生的作文中没有“生活”,责任基本在教师。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看看《教学要求》给我们的指导:
  如有条件,可以在课外组织“走进大自然”的主题活动:走访村落或社区的老人,了解家乡自然风物的变迁,倾听他们的感触;也可以组织郊游和野营活动,体验和歌颂自然之美。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拍摄一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讲述你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
  《教学要求》给“向生活要作文”指明了这样的路径:
  1.写作教学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既“走得出去”又“走得进来”。创造条件组织课外主题活动,调查、走访、了解、倾听活生生的事物,也可以组织集体郊游和野营等活动,还可以邀请各色人物到学校进课堂面对面地座谈、指导。
  2. 要注意写作形式的多样性。写作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组成三至五人的小组共同完成;可以形成书面文字,也可以只作口头交流;可以写在指定的本簿上,也可以制成板报、班报、网页。鼓励学生写日记写随笔。
  3. 把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特别容易在写作教学中被忽视:教师给定一个文题(许多都脱离生活,老腔老调),提出统一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般足不出户)。其实布置的文题本身就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可以选择,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
  4.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多作沟通交流。鼓励说真话,抒真情。鼓励平时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并相互交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和同学们共享,鼓励学生高中三年人人都能拿出自己的“代表作”、“成名作”。将“向生活要作文”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作前、作中、作后等整个写作过程,让空洞、虚假、矫情的作文失去温床无处藏身。
  言之殷勤绝无耸人之意。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深为当前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忧虑,谨呈此文,希望“察人风者得焉”,更希望广大同仁能和我一起大声疾呼并踊跃投身于中学写作教学的改革浪潮之中去。
  (作者单位:响水中学)

对新课标导引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