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03

[ 胡鹤毅 文选 ]   

读图时代的语文读图教学

◇ 胡鹤毅

  随着传媒技术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阅读方式的变革,“读图”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阅读方式,有人称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所谓“读图时代”,“就是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丰富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据报道: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书一般有文字版和漫画版两个版本,小学生通过漫画知道政府在干什么。白皮书都可以编成漫画,那什么文字不可以图像化呢?美国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们的普通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所观看而不是我们所阅读的产物。”“眼球经济”、“快餐文化”成了“读图时代”的重要表征,我们的学生甚至是高年级的学生被卡通、动漫俘虏了,于是有专家和教师在疾呼:别让读图毁了儿童的阅读!
  面对这样一个“图形化”的社会,语文教学应如何应对?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徽标题”、“漫画作文”之类的读图题正反映了对图形化生活现状的关注,但不容否认,我们的学生读图的能力是低下的,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训练,他们看不懂漫画,说不清符号化图形的意义,不了解幽默、夸张的手法,他们的眼球被廉价的卡通所吸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缺失,如同武侠小说更吸引一些学生的眼球一样,你不能培养他更高尚的阅读、审美的趣味,自然会有低俗的东西趁虚而入。
  其实,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反映的。
  教材。有不少课文本身其实就是“读图”文章,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就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作的序,曹文轩的《前方》就是一篇“摄影散文”。
  高考。高考中多次出现过读图题,如1988年的《这儿没有水》,1996年的《截错了》,2007年全国卷Ⅰ的《摔了一跤》等,都是根据漫画作文,在语言表达题中也多次出现了“读图”或“图文转换”的题型。
  但高考的指挥棒并未能真正引起对读图教学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常规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没有读图教学的一席之地。语文教学历来关注的是文本的阅读,虽然也有重视插图的传统,将插图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新课程教材装帧精美,插图考究,但无论是教材插图,还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素材,它们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无非是“辅助”,文本才是核心,如同传统教学重“读写”而轻“听说”。
  令人欣喜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历史画外音”单元中设置了《图片两组》的读图一课,正如编者在本册书卷首《致同学》中所言:“语文学习的材料不应局限于纸质的文本,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大自然中的大地、海洋、天空,耳之所接,一切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这是一种开放的语文观,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本课是作为一个“活动体验”教学而设计的,课后活动要求有三项:第一,学生交流看照片的感受;第二,交流并归纳读图要领;第三,拟写解说词。应该说这里所体现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读图教学”是重在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学生从读图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是零碎的、有限的。与文本教学比较起来,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长期性,都是现有读图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本课的图片编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组图片由四张照片构成,第一幅和第四幅是反映战争的酷烈景象,第二幅是越战中士兵从战场归来的的情景,第三幅是父亲临上战场前与孩子分别的情景,在编排上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顺序可言;第二组由两张图片构成,分别反映中国东北人民和英国伦敦妇女庆祝胜利的情景,涉及人物较多,但限于版面,作了剪裁,缺少了场面的表现,也缺少细部特征的反映,与前一组相比,明显缺少了视觉冲击力。
  进一步说,仅以有限的几幅历史照片是无法表现图片丰富的题材类型、多样的艺术风格,起不到与生活、时代相呼应,与高考要求相衔接,与学生“读图”实际相切合的效果。
  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强读图教学,建立科学、有效的读图教学系统。这里所说的“读图教学”是指以 “图片”阅读为核心、为主体的教学。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读图能力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读图教学应该摆在一定的位置,应该多探究读图教学的方式、方法。再者,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读图能力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教学效能。我们应该多指导学生因图解文,因文悟图,培养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一方面教材在选图时充分考虑了教学所需,尤其是对于学生理解领悟文本内涵、主旨有帮助,如《我与地坛》选图时选择了反映“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图片,如果只是一条林木高大的通道,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图片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阿Q正传》,不妨从阿Q的漫画像入手,讨论其刻画人物的技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阿Q的形象特征。
  2. 增设读图教学单元或专题。这是较为系统地传授有关读图的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图片”的种类繁多,各有其艺术特质,如漫画、卡通、连环画、美术画、照片(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插图等。可以从漫画、动漫(卡通)、摄影、平面广告等常见门类选题,尤其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这些完全可以引入教材。既然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入选教材,优秀的动漫作品为什么不能走进语文殿堂?在能力目标的设置上,可以参照文本阅读的基本要求并结合读图教学的自身特点提出系统的、层级分明的能力结构。比如,从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方面,可以有信息的筛选、提炼、加工、整合,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分析、鉴赏作品的丰富含义,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取向等。当然,对于作品的体裁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可以结合图片创作的艺术特点来制定。对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应该符合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必过于繁琐、艰深。
  3. 引进丰富的图片教学资源于课堂教学。这个问题似乎多媒体教学早已解决了,其实不然。我们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图片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文本教学,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究其实是文本教学的附庸,处理不当,还会被冠以“破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的罪名。我们应以大语文观的视野,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大胆引进丰富的图片资源进行“读图教学”,谁说“读图”是“快餐式阅读”,谁说“读图”是大众化、低俗化的代名词?我们不妨让“图片”做一做课堂的主角,让“文字”做一做配角,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一下,一幅优秀的图片也可以有着丰富的解读,也可以调动情感的积累,也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也可以折射深刻的哲理,也可以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画中的诗、那“图”中的“文”岂不和诗文一样的隽永!
  4. 读图教学还应与艺术欣赏课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和熏陶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及其他学科的读图实践能力。语文“读图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施,既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课促进学生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实现读图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的整合,也可以将读图能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的特质。
  总之,重视并加强读图教学是时代之需,也是语文教学之需。我们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会真正的享受读图的乐趣,教会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读图之美,提高审美感悟能力,教会他们热爱语文,热爱她的丰富多彩,热爱她的人文气质,健全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淮安中学)

读图时代的语文读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