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坐而言志”的一次谈话。该文简练含蓄地塑造了师生各异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把这次师徒谈话看作是一堂课的话,那么《侍坐》在“问志”、“传道”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教学智慧呢?
一、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教师教学的态度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侍坐》开篇,“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可以算得上是孔子课堂教学的导语吧。温和自谦的话语,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师生无别,长幼无异,地位平等,关系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充溢在课堂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弟子“言志”的热情,弟子哪还有顾虑可言呢?
在“问志”的导学过程中,孔子以商量的口吻,充分听取弟子的不同意见,尊重弟子的各异想法,弟子能不说出真实的心声吗?
这些因素构成了外部环境与内心环境高度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的亲和力。这是一种教学的态度,更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对学生的真挚关爱,也是“道”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爱生”不是只挂在嘴边,而是贯穿教学的始终,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何不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教师教学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是课堂教学外环境与内环境的“调试剂”。为此,高尚的人格、诚恳的态度、真挚的情感、含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调,才能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用仁爱信任的力量去赢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把爱融入课堂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二、问其志,导其道
《侍坐》中的“问志”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一句话提出了这次谈话的中心内容,可以说是教学的切入点,集中体现了孔子教学的“三体现两原则”。
问题设计的三体现:一是针对弟子平时的困惑而发问,既是了解学生的体现,也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的体现;二是学以致用思想的体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一边学一边思一边运用,只有学思用结合起来,才能把所学知识融进自己的生命。三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体现。弟子从师学道,达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真正达到老师所传之道的要求,老师通过检查使自己心中有数。
教学过程的两原则:一是循循善诱的原则。文中三个“尔何如”和一处“何伤也,亦各言其志”的启发,循循善诱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畅言自己的心声,而不是把老师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源头。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四个弟子的“言志”可分为“志在为政”与“志在不为”两类,无论是“率尔”的子路,谦逊的冉有、公西华,还是洒脱谦恭的曾皙,孔子都能以宽容谦和的态度包容他们,聆听不同性格、不同才能的弟子的志趣,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是学生切实的引导者,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评判者。
三、评其志,传其道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一门艺术。《侍坐》中,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评价,表现为“一笑、两未否、一肯定”。可见,孔子对不同性格且不同志向的学生,采用的是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
(1)微笑的批评。子路率尔而对的鲁莽轻率,孔子以“哂”了之。这个“哂”实则是一种含笑的批评,既否定了他不谦让的性情,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2)含蓄的否定。彬彬有礼的冉有、公西华,是被孔子肯定的,但就二人的理想,孔子未置可否,何也?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是一种无言的评价,包含着含蓄的否定,这一点在后文孔子对曾皙的疑问作反问式的回答中得到了印证。
(3)赞许的肯定。“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曾皙,虽“不求为政”,却描绘出一幅合乎礼治的祥和的暮春生活图景,得到了孔子由衷的赞许,这是孔子“道”之所在,也是传道的最终结果。
不同的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学生,灵活多样的课堂评价,也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智慧。既保持课堂教学的融洽关系,又不致于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堪称上乘。
纵观全文,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侍坐》不仅是对四个弟子人生理想的深刻教诲,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教学艺术的深刻教诲,尤其是其闪光的政治理想的背后,融注了教育理念的光芒,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作者单位:隆化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