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15

[ 倪凌云 文选 ]   

无中生有锦上添花

◇ 倪凌云

  “空白”原是中国画的构图技法之一,即“计白当黑”,有着虚实相映的效果。国画中的“空白”能引发欣赏者去补充,去联想,使人有一种自我参与感,从而得到创作心理的满足。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文本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曲笔成文,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空白就是课文中写的含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把这些空白填补充实,让学生利用文本空白去想象,去创造,去挖掘,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那么,如何运用文学作品的文本空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故事情节空白处调动思维,发挥想象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收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就是作品的空白。”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只是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不少情节一笔带过或者省略不写,抓住这些情节的空白,让学生调动思维,充分发挥想象,从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例如《孔乙己》,作者对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正是鲁迅先生让读者细细体会的地方。我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去想象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有的写孔乙己就在喝完酒回去的路上被横冲直撞的有钱人的马车撞死了;有的写孔乙己在破庙中被一群乞丐抢走了身上仅有的破长衫,最后冻死了;还有的写孔乙己想要自食其力找工作,却因身体的残疾找不到,生活非常艰难,最后由于众人的嘲笑而自杀了……听到不同学生对孔乙己最后命运的想象,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沉重,同学们都对孔乙己的命运唏嘘不已,充分体会到孔乙己所在的那个时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在人物刻画空白处感悟形象,突破重点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物的丰富感情和微妙的内心世界,这种感受的主要来源就是作者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等的精心刻画。在初语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对某些人物的描写或者忽略,或者只是几笔带过,或者只是做某一个方面的勾勒,教师可以抓住这些人物刻画的文本空白,让学生运用特定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品质,更深入地了解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我在教小说《窗》时,就请学生尝试着写出不靠窗的病人见到那堵光秃秃的墙时的表现。学生中有的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后悔,有的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人物不知自己的错误,反而责怪靠窗病人对自己的欺骗,更多的是多方面地刻画人物的自责——“不靠窗的病人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他不可思议地用手揉揉自己的眼睛,心中苦苦支撑自己一晚上的欲望之城一下子倒塌了,直至灰飞烟灭。他用双手抱住头,开始是无声的流泪,接着是小声的啜泣,最后是歇斯底里地打着自己的脑袋,哭喊着‘我该死,我该死’……”通过对不靠窗病人最后的表现的刻画,学生深入理解了具有美与丑不同心灵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在景物描写空白处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中国的山水画常常是“空白”比景物多,正因为有这些空白,才会让人们化虚为实,去联想,去思索,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教材中有的写景散文没有描写更多的景物,只是选取一种或几种,对此,我们可以针对景物描写的空白,让不善于写景的学生进行景物描写,让他们在想象中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春》是朱自清经典的写景散文,我在上完这篇课文以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再写出一些作者未写到的景色。有的写“春天的阳光刚刚撒满大地,冬眠了一个冬天的小动物们都苏醒过来了,小松鼠开始在树枝上追逐嬉戏,蛇懒洋洋地游出洞穴,癞蛤蟆鼓起了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春天的一切”;有的写“人们都脱下了灰黑的厚厚的棉衣,穿上了缤纷的春装,街头不再是色彩单调的世界,而是争奇斗艳的五颜六色。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春天的喜悦”。通过景物空白的补写,他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天,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并把作者的那份爱转化为了自己对春天的爱。值得注意的是,对文本空白的运用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教师对文本空白的运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同时,文本空白设置的难度要适中,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触摸到;使用频率也要适度,不能过多地使用文本空白,导致学生茫然,无所适从。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本空白,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更能调动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真正地使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启东市新港中学)

无中生有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