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24

[ 张怡春 文选 ]   

浅谈《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

◇ 张怡春

  要想较好地了解《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就得先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讽刺观。
  
  一、鲁迅先生的讽刺观
  
  讽刺是鲁迅先生杂文的基本元素,我们只要翻开先生的任何一本杂文集,即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人们早就认识到,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讽刺正是这嬉笑怒骂的利器。总观先生的杂文,他那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完美地传达出了先生的深邃思想,全面地体现出了先生绝不向任何恶势力妥协、屈服的批判精神。
  先生说过,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之所以要写杂文,只是因为“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坟·题记》)。这些人却“说我是‘放冷箭者’”,而“我对于‘放冷箭’的解释,颇有些和他们一流不同,是说有人受伤,而不知这箭从什么地方射去。所谓‘流言’者,庶几近之。但是我,却明明站在这里”,“有时虽射而不说明靶子是谁,这是因为初无‘与众共弃’之心,只要该靶子独自知道,知道有了洞,再不要面皮鼓得急绷绷,我的事就完了”(《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尽管“讽刺家,是危险的”,为什么?“假使他所讽刺的是不识字者,被杀戮者,被囚禁者,被压迫者罢,那很好,还可给读他文章的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嘻嘻一笑,更觉得自己的勇敢和高明。然而现今的讽刺家之所以为讽刺家,却正在讽刺这一流所谓有教育的智识者社会”,“因为所讽刺的是这一流社会,其中的各分子便各各觉得好像刺着了自己,就一个个的暗暗的迎出来,又用了他们的讽刺,想来刺死这讽刺者”,于是“最先是说他冷嘲,渐渐地又七嘴八舌的说他谩骂,俏皮话,刻毒,可恶,学匪,绍兴师爷,等等,等等”(《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但先生毫不退让,面对一切有形无形的攻击、陷害,“但他举起了投枪”(《野草·这样的战士》)。
  先生一再强调,讽刺不同于只“为笑笑而笑笑”的“幽默” (《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也不同于作为“国货”的“说笑话”(《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它有着强烈的战斗性。而“讽刺”的战斗性全来于它的现实感。“其实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污蔑而已。”(《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练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污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能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练,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 《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问》)。
  下面我们就循着先生的讽刺观,来解剖一个麻雀,分析一下《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
  
  二、《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
  
  1. 讽刺是全文的情感和结构框架
  这一点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人们分析本文所一向重视并强调的喻证法和对比论证法,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文章以讽刺入题,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并且说这种“送去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然后笔锋一转,引出论题,说道:“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作者由中国近代史一路说来,从大处着笔,既是事实,更是讽刺,让人警醒。
  之后的论述更是一路讽刺,既让人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送去主义”的深重危害,也让人清醒地认识到“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作者讽刺说,“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可是这样做却是吃了子孙的饭,断了子孙的生路,“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所以尽管现在再在这里批判“送去主义”“太不‘摩登’了”,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论述如何“拿来”时,先讽刺说“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从而告诉人们,“拿来主义”必须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此基础上再用穷青年如何对待“大宅子”这个比喻来说明“拿来主义”应“占有,挑选”的道理。而文中所谓“祖上的阴功”也好,“‘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也好,用的还都是讽刺手法。
  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作者收束全文总结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而“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真可谓振聋发聩,一针见血。
  由此看来,文中的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说理方法,其实都是建立在讽刺的基础之上的,是因了讽刺而同讽刺一起发挥作用的。
  2. 论据用讽刺手法呈现
  鲁迅先生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其实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本文就是用真实的事实来进行讽刺,从而达到论述的目的。实际上,其论据是用讽刺手法呈现出来的。
  文章开头,作者为了引出论题,所用事例“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而这些学艺上的事例就是用讽刺手法引出来的,共三条: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③“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这实在近乎漫画手法,“展览”、“捧着”、“挂”、“催进”、“传道”这几个词尤其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这“送去主义”真的出尽了丑,既出了祖宗的丑,也出了现代人的丑。
  论述“送去主义”危害的事例也是用讽刺手法引出:①“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②“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而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还在,“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③“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后文举有实例,即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些东西危害民族工商业,有的还毒害国民性命,葬送国家、民族前途)。仔细咂摸“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磕头贺喜”、“残羹冷炙”、“抛来”、“抛给”、“冠冕”、“不想举出实例”等这些讽刺性的词句,我们明白了“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本质和对国家民族严重危害的结果,人们自然得出结论:“送去主义”其实是和尼采一样“发了疯”!
  同样,作者用讽刺手法引出对待“大宅子”的正反态度来说明“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作者首先介绍这所“大宅子”的来历,说假设这“大宅子”是我们当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而得的,“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不经意当中就狠狠地讽刺了一下邵洵美之流。然后举出三种人的不正确的做法:①“但是,如果反对这大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②“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③“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这实在是作者用讽刺笔法给“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所画的三幅生动的漫画,“徘徊”、“勃然大怒”、“欣欣然”等几个词语简直就把这三种人活灵活现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令人作呕,从而自然让我们明白了对待(中外传统)文化绝不能这么做的道理。最后作者讲了四种正确做法:①“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②“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③“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④“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笔含强烈讽刺,“平民化”、“宴大宾”、“以见其彻底革命”、“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各自走散为是”、“怕未免有些危机”等等,读到这些话语,读者必然会心一笑,在为作者的讽刺性妙语激赏叫绝的同时,也懂得了对待(中外)文化的正确态度:区别对待,为我所用,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消化,以成新态。正是这些讽刺性笔墨,形象化地阐释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拿来主义”的道理。
  3. 讽刺推进论述的不断深入
  以上的分析也说明,本文的论证过程其实就是讽刺的运用过程。正是这讽刺的运用,一步一步地推进论述的不断深入。开头引出论题的过程是论述的第一步,接下来指出“送去主义”实质及其危害的过程,是对“学艺上”那些事实表象的进一步深化,而最后对“大宅子”的说解,其实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全文正是这样环环相扣,运用讽刺手法,一步一步地将道理阐述得十分深透,让读者在获得真理的同时,也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艺术的享受。
  (作者单位:隆回县第二中学)

浅谈《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