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文教育界实际上存在着三种颇具代表性的语文教学生活观:一是联系生活观,主张语文教学联系现实生活,和课外活动适当配合,同时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其知道所学知识有实际意义;①二是衔接生活观,主张通过内引、外联和与生活对比三种方式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与课外的衔接;②三是生活语文观,包括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两方面,前者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后者强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③显然,这三种观念虽然表达上有区别,但实际内容一脉相承,基本思想都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生活化仅仅强调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还不够,必须全面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问题:语文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也要生活化,要努力把一节节语文课变为学生一段段的生活经历,因而主张“尽量用真诚的谈心、对话、交流甚至聊天等多种方式,把课堂的严肃感演化为生活的轻松感和愉悦感”。④
有效教学常常发生在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强调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拉近教与学的心灵距离,促使学生真正用心参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流淌着生活的活水,充满了生活的情味。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需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1. 在交往中展开语文教学
教师与学生长期在一起学习、生活,首先是一种积极的生活交往关系。教学即交往,意味着教学是在交往中展开的,师生之间如此,师生与文本之间也是如此。教学即交往,意味着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以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是主动积极的行为,也是愉快而富于建设性的行为,师生都能从教学交往中获得满足。教师仅仅少讲或不讲、仅仅对于学生有亲和力还不够,营造出一种让学生乐于跟教师交往、积极跟同学交往、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时空环境,才是关键。
叶圣陶早在1919年《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如果能给儿童布置个极其适当的环境,自己却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的环境之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儿童和教师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那么学校便是社会,学校生活便是社会生活,这里游戏依旧、工作依旧、社交依旧,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做社会一员的经验。⑤山东杜郎口中学推倒体现师生上下关系的“讲台”所取得的成效表明,承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不仅意味着师生传统地位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学生从教师的威压下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所带来的活力与潜力是巨大的。
2.向两个生活世界开放
语文是最具开放性的课程。语文教学首先要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开放,这是许多优秀教师的共同经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的教学由两套课本(教材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两个课堂(课内与课外)组成,他经常带着学生到树林、河岸、花园去上课,并反复强调要到大自然和劳动中去学习,让语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语文教学还必须向每个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开放。一切有效的学习都以学习者原有经验为基础,阅读是经验的兑换,作文则是性灵的抒发。对语文教学来说,内心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⑥只有当语文教学激活了学生的经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才能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打“外围战”,而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使语文教学跟学生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息息相关,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使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自由舒展、心灵自由放飞的空间和环境,张扬个性,发展思维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也只有当语文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才算真正拥有了生活品质。
3.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语文
一切学习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积极接触文本、阅读文本,但文本主要是由文字符号组成的,缺乏感受性和吸引力,学生常常不愿意阅读,这就造成了教学的困难。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借助画面、实物、音乐、语言和生活场景,将教学文本形象化、直观化、情境化,以提高文本的可感受性,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体验。显然,这还很不够,未必所有教学内容、所有学生都适合这种直观化处理。只有通过生活化处理将“语文”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或有意义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既有利于提高其可感受性,又能使其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过程,并保持无限丰富的生成性。
且看一位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背诵《草》这首古诗的: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众多学生举手,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⑦
学生几乎感受不到教师在教,但“教”已经融入到学生的“做”与“学”的情境中,学生的 “做”与“学”本身就是教,一种更有效的教。不“教”之教,才更高明、更有艺术魅力。语文教学生活化认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主张将语文教学活动化、情境化、情节化,让学生在各种情境性和情节化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体验语文、领悟语文、积累语文。
4.在表现与展示中学语文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我们反对表演性教学,但是完全否认教学的表现性也是不对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实现自我、表现自我的需要。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实现自我、表现自我、舒展个性提供机会和舞台,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体验自己获得成功、发现自己潜能的快乐和兴奋。
经验证明,如果让学生在教同学的过程中学,在与同学交流、对话、合作中学,在同学面前表现和展示自己或为团队做贡献的过程中学,那么他们的活力与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和发掘出来,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可借鉴的一条经验就是充分适应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通过“展示课”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的思维力、发展力和情感力被较好地发掘出来。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使语文、教学、生活融为一体,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乐趣和情味。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生活化,不等于回归原始的生活形态。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生活,教师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各方面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①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刘国正《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状况和思考》,《中学语文教学》1998.8。
③李镇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的从教之路(十九)》,《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12。
④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⑥周燕《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兼谈“生活世界”≠“日常生活”》,《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⑦《寓庄于谐——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7-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