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05

[ 潘恒婷 文选 ]   

小标题类文章教学突破点探微

◇ 潘恒婷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小标题方式构建的文章并不多见,以此为探讨的话题似乎有些小题大做。据观察,平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不太重视此类文章的教学,甚至因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美点凸显,而觉得文本浅显,无挖掘深究之必要,导致白白浪费了例子的资源。笔者以为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例子的价值是否得以完全利用,例子的内涵是否得以充分挖掘,例子的可延伸性是否得以有效持续。
  综观今日学生之作文,有大量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习作,颇有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表述集中、易于出彩等优越感。但实际情况是其中真正优秀的习作并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采用小标题构建文章时,走进了种种误区之中。如小标题语言的粗俗化,小标题内容的浅显化,小标题结构的无意义化等,导致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式泛滥化,习作也沦为低级的简单拼接式的质量不高的文章。
  教师教学的不到位、学生认识上的不透彻、阅读教学的缺陷直接带来的学生作文的不理想等问题的呈现,要求我们有必要认真解读小标题类文章,还小标题类文章一个真实完美的形象。笔者据自身的一些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如何突破小标题类文章的教学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美点赏析,亮点寻踪
  
  这是一种最为常态的教学方式。每篇文章因其文体、语言、感情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美点、亮点,对文本的特色予以品赏,借以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文本阅读中平常而又十分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小标题结构的文章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亮点、美点更多地集中在小标题上。引导学生以小标题为突破口,分析文章行文构思之巧、主题立意之高、语言表达之美,不失为解读小标题类文章的好方法。
  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的经历与情感。通过对小标题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作家对五个不平凡的故事的精心选择: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五件小事,都饶有情趣地折射出了一个孩子值得珍藏的不平凡的成长经历。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赏读,不平凡的成长经历还蕴涵着不平凡的情感,五件小事都鲜明地突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个性特点,他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沉着、刚强而又显得成熟,表现了“我”对“我们”家的男子汉的由衷喜爱与敬佩。可以看出,在教学中若以小标题为突破口,能迅速地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的精妙之处,提高文本教学的效率。
  
  二、重选角度,另拟标题
  
  用小标题构建文章,因角度、方法的不同而分为很多种类,如时间串联法、空间排列法、并列组接法、情感串联法、层层递进法等。在教学中,不妨尝试让学生重选角度,为文章另拟适合的小标题,这是突破一定常规又能训练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在拟题之前,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把握好拟题要领,如小标题必须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小标题与小标题之间、小标题与文章题目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小标题格式要一致,体现工整的美感等。
  在全国首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观摩活动中,黄厚江老师教学了《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在解题并分析了小标题能概括内容的作用后,他设计了让学生为文本拟小标题的教学环节:请学生尝试引用文中人物的语言,加上引号作为小标题。在黄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分别选择了文中人物的一些语言作为小标题:“用肉汤拌饭可以吗”,“我爸爸会的”,“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不痛,不痛”,“我怎么办呢”。在此基础上,黄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引用人物自己的语言作为小标题能更直接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好处,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领悟到这类小标题的拟题方法及作用。我以为,黄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可谓是发挥学生自主效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文本资源开发的一个典型课例。由此延伸开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富有特征的能高度反映人物思想、精神品质的语句来拟小标题,从而突出“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总体特征。
  不难看出,“重选角度,另拟标题”这一突破点的选择,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文本、诠释文本,又能以文本为范例,“扶”着学生把握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技巧,锻炼学生提炼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又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让他们体验到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
  
  三、质疑文本,批判文本
  
  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的确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即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如在教《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我事先没有预料的问题:“文章部分小标题与内容并不完全吻合,这是为什么?”面对这一“意外”情况,我立刻感觉到了它的价值,于是抛开预案,对文本进行重新思考和加工,从中捕捉到教学小标题类文章的另一突破口:质疑文本中不合理的小标题或内容,并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解读文本的小标题和内容。
  学生质疑文本: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什么作用?这些小标题都能概括所写的内容吗?(学生质疑点一:“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的2、3、4段和小标题均无联系;质疑点二:“竹楼映蓝天”,第2段与小标题有一定联系,但不够明显,若加一些扣题的语句会更好。质疑点三:“妩媚傣寨水”,第1段与小标题是否吻合)由此学生还进一步质疑:文章的内容都是紧扣“美丽”来写的吗?(学生质疑点一:对热带雨林藤状植物的描写;质疑点二:野象谷残酷的环境、野象的恐怖;质疑点三:竹楼一角的棺材)两个环节的质疑、讨论后,学生明白了文本内容在整体上是紧扣“美丽”来写的,从正面、侧面、反面多角度的表现了这一点,但文本在“小标题能否概括所写的内容”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质疑文本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认同,二是批判。如黄老师在教《我们家的男子汉》时,也曾引导学生质疑文本每个小标题能否起到概括内容的作用,探讨的结果是大家都认同王安忆的拟法。而在本案例中,学生有认同,也有批判,当文本确有缺陷时,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批判,无疑是将质疑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引向更深广的空间。
  
  四、尝试修改,迁移写作
  
  如果说前面几个突破点的选择或多或少都有“扶”的痕迹的话,那么“尝试修改,迁移写作”这一突破点的选择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体现了阅读向写作的迁移。
  仍以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自由拟题,尝试修改,使文章小标题和内容更加吻合。如有的学生建议修改“高高望天树”2、3、4段的内容,多角度描写“望天树”,突出其“高高”的特点,或者干脆换写一个能体现西双版纳特征的景物;有的学生建议将标题“竹楼映蓝天”改为“蓝蓝傣竹楼”;“笑对生与死”改为“豁达生死观”; 还有学生建议改写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的内容,加入大量的扣题语句等等。学生的建议丰富多彩、有理有据、恰到好处,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学习热情高涨。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向课外迁移:在课外阅读的文章或你的写作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吗?试着找找,并尝试修改。以此延续学生课外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实实在在地领会运用小标题构建文章内容的写法,有效地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尝试修改,迁移写作”这一突破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否达到独立修改的程度,要考虑迁移写作的可行性有多大,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不考虑学情,一味地生搬硬套,而落得个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的糊涂结果。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小标题类文章教学突破点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