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概括能力,它要求我们从纷繁芜杂的材料中发现规律。提炼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它往往是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关键所在。特级教师余映潮指出:“提炼也是一种具体的科学的操作方法,它要求我们有识别的眼光,有划分归类的标准。”“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提炼,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可以让我们发现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用提炼课文关键词的方法来设置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一、提炼线索关键词,把握文章整体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抓住了文章的思路线索,也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路径,找到了切入文本的奇妙支点。例如,我们在执教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问题设计:《〈呐喊〉自序》是一篇认识鲁迅的重要文章,请同学们在文中提炼出三个展现鲁迅心路历程的关键词语。
问题明确:好梦——寂寞——呐喊。
解读分析:这三个词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具有特殊意义。这三个词语连缀起来即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思路和作品的轮廓,构成了作者的人生、心灵的特殊轨迹。文章就是写年青时做过的三个救国的好梦,好梦幻灭后的无聊、寂寞,沉寂之后的为文呐喊。
又如《语文学习》上刊登的许开松老师执教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的教学镜头,许老师提炼出了线索关键词“义”,并由此巧读文章,精析文本。
问题设计:本文是一篇写市民暴动的文章,它是围绕哪个关键词展开的?
问题明确:义。
解读分析:文中的五人就是为“正义”而死的,作者也正是为了传播“正义”的种子而为五人作记。郡之贤士大夫因重“义”而厚葬五人。富贵之子、得志之徒因轻“义”而湮没不足道。苏州市民为伸“义”而举行反阉暴动。缇骑、毛一鹭因背“义”而失去民心。五人因激于“义”而挺身赴难。缙绅者因弃“义”而临危变节、苟且偷生。魏忠贤因畏“义”而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四方之士因慕“义”而无不过而拜泣。文章在结构上,前部分在记叙“义举”,后部分在阐发“义理”。
二、提炼内容关键词,把握文章重心
分析文章,提炼内容的关键词往往是突破口。提炼出准确的内容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心、中心,设置了分析、解读的圆心和半径。如笔者在执教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荷塘月色》时,就提炼出了“荷塘”与“江南”这两个关键词,以此来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分析解读的热情。
问题设计:《荷塘月色》中反复提到的地方有哪几处,它们在文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吗?
问题明确:荷塘、江南。
解读分析:描写荷塘是浓墨重彩的,极尽工笔之能事,运用了一系列的古典意象、多种表现手法,这一部分既是写景抒情,又是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而江南是一方更大的、遥远的荷塘。作者内心的深处,江南是中国知识分子公共的荷塘(从引用有关江南的古典诗文来看)。
又如执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提炼出“作别”和“寻梦”这两个内容关键词,由此设置问题,解读诗歌,结构课堂。
问题设计:《再别康桥》是一曲特别的道别诗,洋溢着浓郁的主观情绪,请你在诗中找出与内容相关的两个关键词。
问题明确:作别、寻梦。
解读分析: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充满了女性化的情韵,意象高贵、典雅,诗人作别康桥完全就像作别一个风姿绰约的新娘。寻梦康桥就是在寻梦理想,打捞过去温馨、浪漫的往事。所以康桥在诗中不只是一处景观,一段生活,还是一种情结——爱、美、自由。
三、提炼意象关键词,把握文章意蕴
作品的意象(形象)常常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情感载体与审美珍珠,往往是解读作品的一把钥匙。所以分析意象的意蕴往往是把握作品意旨的不二法门。如执教戴望舒的《雨巷》诗,就可以采用这一策略。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从诗中提炼出三个关键意象。
问题明确:雨巷、丁香、姑娘。
解读分析:江南的雨巷——悠长、冷清,从来就是一段寂寞的旅程;古典的丁香——空灵、愁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江南的姑娘——美丽、忧郁,也只是梦中的幻象。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分析就可以理解诗人在“五四”退潮后不知道风向哪个方向吹,对现实迷茫,心中充满苦闷、怅惘。又可明白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新古典主义的特征。
又如执教朱自清的《绿》,可发现这样一些意象——洛神、少妇、少女、妻子、玉人、西施、女神、女儿——以此构成一道丰富而又优美的女性风景线,充分显示“绿”的形象魅力。
问题设计:《绿》是一篇美文,作者为了描写梅雨潭的绿,或隐或显地运用了一系列的美女意象群,请在文中用心地发现、筛选、品味。
问题明确:洛神、少妇、少女、妻子、玉人、西施、女神、女儿。
解读分析:洛神——珠光熠熠的服饰美;少妇——婀娜多姿的体态美;少女——娇羞含情的风度美;妻子——温柔细腻的性格美;玉人——晶莹纯净的品质美;西施——充内形外的精神美;女神——神奇善良的精神美;女儿——活泼可爱的生命美。这样将本难以状写的“绿”写得有形有色,有质有感,妙悟“绿”之秀之艳之奇之美,匠心独具,无与伦比。
四、提炼情感关键词,把握文章倾向
情感是作品中作者对审美对象流露出来的判断、态度,它能有效地显示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有时把握住了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也就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意义了。所以解读作品还要善于提炼出作品的情感关键词。如执教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悲”的情感关键词,由此直捷、简洁地解读作品。
问题设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请你体会这篇文章的情感内容。
问题明确:悲怆、哀痛、悔恨、孤独。
解读分析:诵读时“披文以入情”,抓住文中的10个“呜呼”句子来反复玩味,可以读出作者的“悲怆、哀痛、悔恨、孤独”的情感。推果溯因,这些情感的生发来自于十二郎的早逝,作者由十二郎的“死”向四面八方辐射,想到了当前、过去、往后的种种情形,进而引发了丧侄失亲之痛、手足情深之思、家门不兴之伤、疏忽麻痹之悔、宦海沉浮之叹、人生无常之悲、身后空虚之孤等。
又如,执教王实甫的《西厢记》,解读崔莺莺形象时,可从情感关键词“怨”、“忧”来着手。怨——相聚短暂,怨——母亲无理,怨——功名害人,怨——情不自由。忧——张生的旅程,忧——张生的命运,忧——自己被弃。
作品的情感关键词,有时候还可以不是直接表示情感内容的词语,还可以是一些特殊的描写词语。譬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称谓来寄托作者感情的:葛朗台——鞭挞无情,老头儿——反讽贪欲,老家伙——指责无耻,箍桶匠——暴露本质,守财奴——揭露本性。
五、提炼主旨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
作品的主旨往往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沉意蕴,是潜藏在水中的冰山,这就更需要发现、提炼。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思考和探索。提炼作品的主旨关键词,本身就是解读作品、分析文章的思维过程,这让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如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问题设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宣言,请你从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问题明确:地坛、生死、母亲、苦难、新生、怀念。
解读分析:文章写的是作者走进地坛中心,走进母亲心里,彻悟生死,超越苦难,自我新生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在文中,无言的地坛其实是宽厚、隐忍的母亲;母亲其实是一座带着体温的地坛。作品中“地坛——我——母亲”呈现出对话状的二重结构,我走进地坛/地坛接纳我,母亲理解我/我读懂母亲。
又如,内蒙古的张汉文老师在执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提炼出杜十娘身上的一些特别的“美”,挖掘出人物身上的美学意蕴,以此为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问题设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这篇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赋予杜十娘理想的美的?
问题明确:形容、心灵、爱情、智慧、悲剧。
解读分析:文中运用中国传统的肖像笔法,表现她的“雅艳的形容美”;运用侧写衬托法,表现她“崇高的心灵美”;运用正面刻画,表现她的“智勇双全的智慧美”;运用工笔描绘,表现她“忠贞不愈的爱情美”;最后运用道具——百宝箱与人物的剧烈抗争,表现“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当然,在进行作品解读时,提炼关键词还可以多角度综合运用,这样更利于向纵深探索。
(作者单位:公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