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25

[ 毛志高 文选 ]   

《鸿门宴》人物表情的深层解读

◇ 毛志高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总有它内在的逻辑,要么是情绪所致,要么是个性驱动,要么是情节需要。教师需要透过表象,揭示和领会它背后的信息,才能更准确快捷地完成对作品的深层解读。我在分析《鸿门宴》人物时,就抓住两个词,一是项羽的“大怒”,一是刘邦的“大惊”,通过它们构建课堂流程,洞悉人物性格。
  《鸿门宴》中,项羽从曹无伤处得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当即“大怒”;刘邦从项伯处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的消息则是“大惊”。一字之差,两种表情,然个性迥异。我们不妨来作些探究。
  
  一、“怒”出率性,“惊”出老辣
  
  按一般常理,项羽得知情况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可以有四种:首先是意外,没想到刘邦捷足先登,秦朝军队这么不堪一击。其次是不悦,因为对秦,自己一直也想“取而代之”,现在刘邦成了英雄。其次是释然,因为换个角度想,如果自己进入咸阳也会这么做,何况有君子协议在先。接着就是焦虑,要考虑以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达到目的,又不能代价太大,不得已才会选择武力解决。然而项羽不是这样,他一听就“大怒”,从他的话中我们读出了“怒”的程度:一是快速打击——“旦日飨士卒”,二是致命打击——“击破沛公军”,三是口气坚决,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这么重大的军事对决,他一不考虑军队的承受力,二不考虑道义的亏损,三不考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四不征询别人,马上下令,实在是率性。
  而刘邦则表现得很老辣。站在刘邦的角度也可以有另两种反应:第一是不以为然,一笑了之。原因有三:自己先入关破秦,还军霸上,没有授人以柄,在道义上占优;进关之后还废除秦法,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秦地百姓的欢迎,底气很足;还把守了函谷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句话,刘邦手上有足够的政治筹码。第二是勃然大怒,因为秦是我灭的,约定也是你同意的,到现在我也没真称王,你项羽凭什么打我?但他没有忘乎所以,也没有妄自尊大,他十分清醒,他先是“大惊”,这实际是清醒冷静的表现。他惊讶于项羽怎么知道内情的;惊讶于自己这么周密的考虑项羽怎么还不买账;惊讶于项羽出手如此之快,不给自己任何时间和空间;惊讶于项羽如此蛮横,根本不顾道义也不念旧情。接着便是征求张良的意见,这绝对不是没主张,而是求证自己的想法,拓展自己的思路。
  “大怒”显出了项羽的率性和本真,怒形于色,不加掩饰;“大惊”则显出刘邦的老谋深算。对方没出手他就感觉到拳的分量,这是高手对高手的心有灵犀,是英雄对英雄的钦敬,这是老江湖的老辣。
  
  二、“怒”是重名,“惊”是好利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等闲视之,有的人漠然置之,有的人一笑了之,有的人勃然大怒,不是事情本身的强度,而是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的心理需求不一样。有的人可以委曲求全,有的人可以忍辱负重,有的人可以苟延残喘,而有的人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个性使然。穷人粗茶淡饭就其乐无穷,贵族出无车食无鱼就痛苦难忍,身份使然。
  仔细琢磨,项羽的“大怒”大概主要不是因为刘邦进了关中,而是因为刘邦现在变本加厉,还要王关中,扶子婴,吞珍宝,从根本上侵害了项羽的利益,损伤了他的自尊。在项羽看来刘邦是没资格也没能力“王关中”的(后来他就把刘邦分封到巴蜀地区),他对刘邦十分不屑。原因有五:1.实力强于刘邦。2.勇武超过刘邦。3.功劳大于刘邦。4.威望高于刘邦。5.出身贵于刘邦。
  具体表现在:项羽军队四十万,刘邦军队十万,差距明显。且项羽的军队身经百战,善于打大战恶战。曹无伤告密和项伯夜救张良都从侧面表明了项强刘弱的事实。从两人自身条件看,项羽是“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而刘邦只是“相贵不可言”。并且,一直以来,项羽带领军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杀宋义,虏王离,降章邯,早已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史记》载:“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架势哪里是刘邦可比的。
  在项羽看来,恐怕刘邦到此为止,改邪归正,承认项羽无可争辩的霸主地位,一切可以既往不咎。事实的确如此。刘邦主动到鸿门道歉,项羽马上就怒气全消。不过,最关键的是刘邦身段很软,态度谦恭,投其所好。刘邦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这番话有四层意思。一表明了他们密切的关系,二表明自己心无贼念,三淡化了相互矛盾——“有隙”,四推脱了责任——“有小人言”。而这番话中项羽最爱听的恐怕就是刘邦称他为“将军”,自称为“臣”。想想看,刘邦此时52岁,项羽28岁,一个这么年长而且有功在身的人专门主动前来道歉,刻意强调上下关系,项羽内心是何等的满足。往往一个彪悍的人内心会莫名的脆弱,无端的虚荣。于是一切烟消云散,于是“留饮”,于是任凭范增怎么示意,他都只是“默然不应”,因为其意不在沛公,在“名”也。但在刘邦看来,让出虚名没关系,低声下气不要紧,有“利”可图就行。
  
  三、“怒”显虎气,“惊”显猴气
  
  “大怒”可以尽显项羽的威严和脾性,“大惊”却不失刘邦的奸猾与精明,他至少可以让自己处在警备状态,让部下精诚团结。这一怒一惊,一强一弱,一进一退,让我们想到两个颇有意味的比喻:项羽像虎,刘邦像猴。我们都知道,虎强悍,猴弱小;虎威猛,猴怯愵;虎刚烈,猴柔韧;虎易怒,猴易急;虎仗力,猴仗巧;虎坦荡,猴猥琐。虎人人惧之,猴个个能耍。项羽的“怒”和刘邦的“惊”,恰恰体现了两者在力量、个性、方式上的本质差别。项羽自己身强力壮,队伍骁勇善战,非刘邦能比。项羽的刚烈与霸气让刘邦相形见绌。但是刘邦屈伸自如非项羽能及,刘邦的从善如流也让项羽逊色。我们比较项羽和刘邦两人,就会发现,项羽的失败恰恰是他的强大,刘邦的崛起恰恰是他的弱小。项羽的这份虎气,让他成为众矢之的,进而被人骨散肉分。刘邦的这份猴气,让对手轻视,却让他自己在危机时可以顺势而为。
  一个坦荡的君子遇见一个阴柔的小人,一个武林高手遇见一个江湖无赖,往往是要赔命的。于是,虎落平阳,猴戴皇冠。英雄以悲壮的方式谢幕,给世人无尽的哀叹。
  这样看来,开头的一“怒”一“惊”其实就已透出了人物的全部性格,决定了项刘两人的命运。这两个字读懂了,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项羽为什么抖出曹无伤?那是因为嘲讽刘邦,维护自己的面子。为什么不杀刘邦?除了不屑,还因为自己“正名”的目的已达到。刘邦为什么丢下众人不辞而别?为自己利益刘邦可以绑架任何人。
  有时候,一言关情,一字串篇。我们不妨在课文繁杂的信息中删繁就简,在人物简单的表情中定格一个瞬间,并以此为切口,顺藤摸瓜,最后完成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对人物作由点到面的探究。这不仅是教法,也是学法。
  
  (作者单位:衢州第二中学)

《鸿门宴》人物表情的深层解读